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 > 读书分享

沈克尼:贺兰山麓的古城堡

作者:银川晚报信息来源:“壹度YIDU”微信公众号发布日期:2022-02-24访问次数:字号:[]

image.png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银 川 晚 报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052期

image.png

沈克尼|文图


image.png

镇北堡城门。


一曲《莱茵河之恋》的轻音乐,使我想起自己曾乘船航行在德国莱茵河上,用相机拍摄两岸的古城堡。从宾根到科布伦茨,莱茵河边的鼠堡、猫堡、马尔克斯堡,那些石砌的城堡历经数百年依旧巍然屹立。由此也想起百年前军事专家蒋百里先生在《裁军计划书》中提到:“外国之城寨,为贵族的,故容积小,武士所专有也。中国之城寨,为平民的,故容积大,人民所共有也。”由此,我联想到贺兰山东麓宁夏平原的土筑古堡。两者对比,一是石砌私有,一是土筑公有,二者特点迥异。

堡(bao)为土筑驻军的小城。明代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中说:“然西北诸边,与敌境犬牙,非随地为堡,则子女、牛羊、储粮、蓄刍,皆寇资也。寇资粮于我,故我必清野,始可与寇战。有堡,始可以清野。寇人自为战,故我必人自为守,始可与寇敌。有堡,始可以人自为守。”明清宁夏平原“村落多土垣环峙,兀为堡寨”,是驻军屯田的基础。历经数百年风尘,而今或残破、或消失的土城垣却形成宁夏平原地名的基础。如平羌堡(今平吉堡)、镇北堡、李俊堡、任春堡(今仁存)等。乾隆《宁夏府志》对此有专门记述:“宁夏堡寨,或以人名,或以事名、以地名。明洪武初,尽徙宁夏之民于他所,其后复迁谪秦、晋、江淮之人以实之,分屯建卫筑堡以居,因既以其屯长姓名名堡,若叶升、王鋐、李祥、张政之类是也。其以事名、以地名者,大抵扼塞,驻军屯以遏虏,若镇河、平羌之类是也。以人名者什之六七,以事名、以地名什二三。灵州、中卫则以地名者居多。”


绵延五百里的贺兰山,是明朝北部九个边防重镇之一宁夏的屏障。沿山的山口、通道都设立墩台警戒。而机动兵力都部署驻扎在长城下宁夏平原的各个城和堡中,闻警则出动。如明万历二十六年水塘沟之战,宁夏广武营、玉泉营、石空堡驻军在总兵杜桐指挥下联合作战,击败入侵中卫的银歹所部北方游牧骑兵。

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的贺兰山墩台的管理权属可知,对贺兰山沿山诸口有防御任务的营或城由南向北依次为中卫城、广武营城、玉泉营、平虏(今平罗)等城。这些驻军的城,土筑包砖,并有池,即外壕。如平虏城“週回四里五分,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阔倍之,永乐初筑”。平虏城官兵的军事任务,明代《平虏图说》说的清楚:“平虏城,在宁夏镇之北一百二十里,为镇之北面屏蔽。北当镇远、打硙诸关口之冲,东当套虏浮河之扰,西南当汝箕、大风、小风、归德、镇北、宿嵬、黄硖诸口之警,三面受敌,其地最为紧要。内设守备一员,马步官军不满八百,防御实难。……后于城之北十里许修筑长城一道,西抵贺兰,东抵沙湖,约五十余里,设墩布戍,兼之打硙、归德诸口修筑谨密,居民视昔颇安。”这就是所谓北长城。长城与城互为依托,城或营之周围又有若干堡。比如:始建于明万历年,边长270米,清代又增扩为325米的洪广营;建于明弘治年,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50米的镇北堡;建于明嘉靖年,边长180米,呈正方形的平羌堡(今平吉堡);建于清代,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40米的习岗徐家庄堡。


明代宁夏平原的城堡延续至清朝依旧驻军。乾隆《宁夏府志》中记载,宁朔县(今贺兰县)“所属堡寨二十三”,其中镇北堡“明置操守,今驻把总。”中卫县“所属堡寨一十九”,其中“广武营,在县城东二百里,驻游击。”清代在贺兰山两侧也有新增的城堡,如东麓的通贵堡,西麓的定远营,即今内蒙古阿拉善的巴彦浩特。雍正年的石刻《定远营记》中说,“形势扼瀚海往来之捷路,控兰塞七十二之隘口,奉旨特设一营,名曰定远,爰相地形高下,因山筑城,气势轩昂。设武弁,置屯兵,西接平羌,遥通哈密、巴里坤等处,东接威镇,远连三受降城、两狼山之要地”,文字激昂。

image.png

红山堡一隅。

作为曾经的工兵,我特别关注军事筑城。每见一处古城堡,便会以《武备志》中城堡位置的选址四原则“依高、避泽、避冲、避壅”去审视。我曾行走于德国、法国、西班牙的古城堡,它们大多依山临河,箭塔、棱堡、暗道、护城河等防御设施完全。我常想,中国兵家讲城防的著作《墨子城守》、宋代的《武经总要》都已距今遥远,而与宁夏明代城堡同时期论述军事筑城的《堡约》中所说的堡置、堡势、堡制、堡卫、堡器、堡蠹、堡众、堡教、堡习、堡符、堡费、堡候等十二篇的细节,在宁夏城堡中可有遗踪可寻?从地形学的角度观察,宁夏黄河岸边的横城堡正是《堡约》“避冲”所忌:“鹵(虏)出入必经之路,长河巨浸之旁,美水草之地也。”但横城不横于此冲又能设于何处?可见《堡约》著者的书生之见,将堡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警备的任务。

宁夏堡寨也有依《堡约》所言“四面空阔,断崖壁立,则依。……溪涧陡僻,兵难屯聚,则依”的范例。与黄河横城堡相去不远的红山堡即符合这种条件。红山堡北临冲沟雨裂,攻城之敌方无法展开,且有地道通向城堡外的冲沟内,战时可通过地道内外夹击来犯之敌,而且城的东西南三面空阔。正如《堡约》所说“枪矢炮石,所及三二百步。”便于发扬城堡的火器弓矢的远射威力。我回想着明代的《武备志》,想像着六百年前堡寨中的敌台悬板、角台、冲木等防御设施……同时想起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中谈到宁夏红山堡的文章,特别提到红山堡沟蚀的发育,并手绘写景素描和地形略图说明。当时侯先生还不知道,这发育的沟谷中藏有明代的“屯兵坑道”。

明代选择红山堡筑垒,从军事地形学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利用周围沟谷的障碍作用。这时期的守堡官不但不满足于守堡自保,还从城内掘地道通向城外沟谷,以期战时两面出击夹攻来犯之敌。这是我所知见,明代九边依托长城的消极防御中,在战术层面积极防御的典型。

image.png

沈克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