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 > 读书分享

沈克尼:贺兰山的古哨所——墩台

作者:沈克尼信息来源:“壹度YIDU”微信公众号发布日期:2022-02-25访问次数:字号:[]

image.png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银 川 晚 报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052期

image.png

沈克尼|文图


image.png

贺兰山下的一烽五燧。

贺兰山东麓沿山有不少古代修建的墩台,又称烽燧,其各有名称,如金塔墩、井沟墩。墩台或土筑或石垒,由于经此可以通行贺兰山西麓的沟谷,因此古代在此设哨瞭守警戒。明代兵部掌管地图的职方司记载着每一个墩台的位置,墩台、长城和营堡构成了明代北部边防的军事体系。

据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宁夏北部有596处墩台。按明朝军制,每个墩台按7人计,其中瞭守士兵5人,用于短距离派遣侦察的“夜不收”1人,炊事兵1人。据此概算,仅瞭守墩台的士卒就有4100余人,“其守墩军必简精壮者,分为二班,每月一更”,基于此,用于瞭守墩台的士卒或达8200人,其比例几乎占去宁夏驻军近一半兵力。此外墩台还饲有司晨的鸡,依猫眼判断时辰的猫,以及协助警戒的狗,并有配给。

明代的墩台分属宁夏驻军各营。其中对贺兰山各山口负有防御任务的广武营辖59处墩台,平虏营(今平罗)辖84处墩台,洪广营辖79处墩台。由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述的各营所属墩台的名称,可知各营在贺兰山防线的“战斗分界线”或所担负警备任务的起止区域。另从贺兰山至宁夏平原墩台分布观察,第一线山口高地墩台报警,山脚下的墩台向腹地驻军营堡依次接力传送消息,以调动机动兵力应对。

image.png

贺兰山磨石口墩台群。


据我观察,贺兰山墩台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磨石口外的墩台群。我曾乘车由磨石口通道穿越至贺兰山西麓的内蒙古阿拉善,行进中理解了古人在此密集设哨的用心。贺兰山磨石口处山体狭窄,山间谷道便于步骑通过。游牧骑兵由此入,可迂回至明代“统千军以防之”的赤木口(今三关)的侧后方。因此,明代磨石口通道中,在通视展望良好的高地垒砌墩台,甚至前出至山脊中线以西的内蒙古阿拉善设立石墩台,一旦发现山后游牧骑兵有异动,墩台瞭守的士兵立即依规定举火燃烟向纵深山口的墩台报警。

除了沿山的独立墩台,我在北岔口等处还见一烽五燧的遗迹,即一座烽火高台,其下依次有五座石垒的“燧”堆。

或许因我研究“野外生存”之故,每见贺兰山突兀于高地的墩台,我总考虑该处的水源如何解决。古人记载“其守墩军……若无水之处,则修水窖一所,冬蓄冰,夏藏水。每墩预采半月柴薪于内给用,免致汲水采薪为贼所掠。”

近日读台湾学者邱仲麟《边缘的底层:明代北边守墩军士的生涯与待遇》文,见引述方志:“凡边防山川、城堡疎远空阔处,俱筑烟墩。高五丈有奇,四围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赚坑。门道上置水柜,暖月盛水,寒月盛冰。墩置官军守瞭,以绳梯上下,如永乐中所颁法制。守瞭官军,镇巡不时稽察,有违禁者重罪。”北方边塞生活用水困难,而明代北方游牧骑兵抓住这一弱点,成化八年二月,宁夏总兵官修武伯沈煜等奏言:“虏众数犯边境,且以粪土湮塞各墩井泉,渴我士马,不可不虑。”另外,墩军为了采薪或取水亦有被杀掳者,饮用水是守台士卒一大困扰。

我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中见记载古诗:“兰山遍积雪,五月未知春。”阴历五月应是公历六月,贺兰山墩台守卒的寒苦可想而知。洪熙元年(1425年)闰七月,征西将军参将保定伯梁铭上奏:“宁夏等卫缘边守瞭旗军,旧给皮袄、皮帽,年久破坏,请再给。”明宣宗谕命行在工部尚书吴中:“境边苦寒,守备军士昼夜劳苦,速令陕西都司、布政司制造给付,不可后时。”然而朝廷拨发的御寒衣服常被长官克扣。

墩台设施和瞭守人员的任务为:“边墙里墩台,四面壁立,高三丈五尺。每台守军五人,报事夜不收一人,炊爨一人。台上层有重屋,置四窗,四人各守一窗注望……天明,先悬软梯,纵狗从梯而下,周视无虏,则人然后下汲。闲无事,俱习结网巾,双线劳密,价有值一二钱者。置台相度地形,相去一里以至三五里。边墙外壕二重,设栈坑,即所谓陷人坑也。鹿间有投其中,军人闻鸦鹊噪,出墙钓得之。”墩台边齐插荆条,周边土很细,如有人偷越可验足迹,量地论罪,即:脚印距哪个墩台近,哪台获罪;脚印在两墩台中间,则两台都获罪。同时附有明代军鞋和蒙古族皮靴的足迹认定特点,以供追责。此外,为稳定军心,守墩台的军人还有携妻共同宿守的记载。依规定守台士卒定期换班,实则做不到,因有逃亡者。

明代墩台的武器和装具,据崇祯年间《慎守要录》记载:每墩以五人居之,红旗五竿,火器、木、石、钩、刀、枪、弩备具,墩上多积狼粪、火种;其米粮等物皆限以一月。另外,《金汤借箸》与《金汤借箸十二筹》亦记载:墩台高三四丈,上下不用阶梯,皆用软梯。每一墩,小房一间,床板二扇,锅灶各一,水缸一,碗碟各五,油烛盐米藏足一个月,种火一盆。以军士五名守之,给铳十门。青、红、白、黑四色大旗各一面,红灯五盏,径二尺,长三尺,煅羊角,染红色为之,上用油盖防雨,下加坠石防风。长竿一根,辘轳车绳全备。

明代兵部《九边图说》中,每处墩台上都绘有旗帜。关于墩台上的旗帜还有个故事,明弘治十四年(1501)九月,锦衣卫千户牟斌自宁夏公干回京,在奏折上说:“盐池北边墩墙颓败,至揭破裙为旗,重损军威,贻笑虏寇,宜急为修制。”墩台士卒之辛酸可见一斑。明代“边军之苦,莫甚于墩军”。墩军与执行越境侦察任务的“夜不收”并称为两大苦役。墩军主力为“正军”,也有后备的“余丁”充任。

墩台历数百年尘风战火,如今大多依旧屹立于山巅、山麓,像永不下岗的哨兵!

image.png

沈克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