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 > 读书分享

读杨献平《沙漠的巴丹吉林》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3-01-17访问次数:字号:[]

《沙漠的巴丹吉林》

作者:杨献平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这是一本颇具特色的边地散文随笔集。作者以在巴丹吉林沙漠从军的体验与观察为主题,书写了瀚海之中的沙尘暴、辽阔戈壁、孤立的牧区,以及诸多沙漠动物,并对周边的哈日浩特、肩水金关、居延海等诸多人文古迹进行了实地踏勘,文章生动有趣,呈现了另一种大地人间的现实与精神生活。


杨献平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中走出的作家,他以文字描绘巴丹吉林,会令人感觉是一位艺术家在雕刻自己跳动的心灵。


散文中,对历史的叙写是庞大的,驳杂的,目不暇接;对生活的叙写是深情的,细腻的,惊悚连连。作者身居人迹罕至的沙漠十八载,往往人少的地方更能集中精力,以内心更加丰盈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现实世界的荒芜,将外在的荒芜迁徙向内,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使得作家深入细致地向着自己的内心探寻、开掘,向着更高的地方仰望、攀登。


我们感慨,所谓现实的一点点美好,都是一次次奋力的挣扎。


我们感慨,坦诚与细腻,甚至过于敏感的叙述,宛若腹地流淌的弱水之流,和要么风化成沙、要么冶炼成金的痛苦挣扎交织成了阅读的牵引力,使得阅读者虽然是在感受作家笔下的巴丹吉林,其实更倾向于探寻内心深处的“巴丹吉林”,向外是广袤的孤寂,向内,则荒芜之上有了丰盈之美。


没有体验过蚀骨的孤寂,没有亲历过割爱之痛,就不会有令阅读者吃惊的叙述。经历是文章的风骨,而那些痛,往往不是主观意愿,而是无奈的被动承受。


杨献平的语言,来自心灵的巴丹吉林。无需修饰,完全天成。有沙粒的绵柔细腻,有弱水的蜿蜒深情,有金戈铁马的雄浑气势,有仰天长叹的壮怀激烈。悲凉中有温情,朴实中见智慧。


历史知识与生命感悟的穿插交织,唯美言辞与荒漠真实的互比对照,现实生活与理想差距的背道而驰,内心挣扎与痛苦抉择的无孔不入,是形成散文独有魅力的原因。


比如说,生活。那些被看中的,被我们穷尽一生倾注的深爱与婚姻,往往一瞬间滑落、脱手,那么轻而易举、不堪负重,让我们猝不及防,以至于对所有的遇见产生怀疑。


比如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弱水,其实是巴丹吉林腹地的一条“弱水河”。沙漠里的每一个名称都那么富有意蕴,弱水不弱,居延居然,焉支胭脂,极端的环境与气候,赋予了人们生存的智慧。


道理不是安然于内心的依据,唯有血浓于水的亲情牵念于心,唯有所剩无几的一点点热爱慰藉余生。犹如沙漠里的一株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沙枣树,在斑驳与苍凉之上,依然有青苍的枝条沐浴阳光。


被风抛出的沙粒,有的落地成土,有的聚而为沙,有的置身异地,有的散开成花。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挣扎中学会自我安慰与自我满足呢?甚至舍弃所谓一文不值的“挣扎”,人生也可以选择一隅,等待安享生命的终老,在荒芜之地静守丰盈之美。


朱宜尧(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