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议政建言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我市人才队伍建设 为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协商报告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03-09访问次数:字号:[]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是第一资源。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是时代赋予银川市的历史重任。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兴市战略,着力发挥首府城市示范效应,打造全区“人才高地”“聚才洼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支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及区市人才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市政协常委会围绕“加强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为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主题,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就我市“人才兴市”战略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协商报告。

一、基本情况

银川是宁夏的首府市,也是全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常住人口近300万,GDP占全区50%以上,是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顶梁柱,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同时,银川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且人才资源相对稀缺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专门成立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才)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尤其是近两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十一条措施》等人才政策,制定了《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优厚待遇实施办法》《银川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实施办法》等19个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为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相关部门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挖掘城市内在潜能和动能,加大人才政策兑现力度,打造高活力机制,搭建高能级平台,强化高水平服务,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城”已初步成型。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4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约20万人,高技能人才约11万人。累计评选“凤城系列”9个序列人才341名,认定高精尖缺人才616人、储备学术技术带头人1009名,为3000余名大学生解决了住房问题、向近千名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了一线技能型人才生活补贴。实施“人才小高地”项目4批82个、“导师帮带”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建设项目31个,评选优秀人才合作基地22个、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优秀引才机构和个人6个、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个。2021年在众多城市竞争中,银川市蝉联“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奖”,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和“三个走在前做表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存在问题

实地调研和座谈讨论中,委员们对银川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所做的各项工作及取得的明显成效表示认可,尤其是对新近发布的“人才兴市30条”给予高度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我市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落实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一是政策宣贯还不够到位。虽然在市民大厅设立了人才服务窗口,承担人才政策宣传兑现、人才交流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公共人才服务职能,实现了“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但企业普遍反映由于宣传手段和形式比较单一、渠道受众不广、力度深度不够,信息化宣传、手机端项目申报平台未完全搭建,部分中小企业对人才政策的利好了解不及时、不充分,导致政策福利包没有及时享受。二是部分政策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关于企业人才的认定、培育、使用等方面比较笼统,缺少系统、详细、具体的政策和标准,特别是企业中一些实操型、应用型人才缺乏评价标准。三是个别企业对人才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对企业内部的人才挖掘、定向培养、专项提升工作还不到位,在核心人才和关键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底数不清,投入不多,且缺乏长远规划。四是对宁籍学子回银就业创业利好举措还不多、创新性不够,致使其回流动力不足。如2021年从区外高校毕业的宁籍毕业生大约2.85万人左右,但回乡就业创业的不到30%。

(二)人才结构不优情况依然存在。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银川市在奶产业、葡萄酒、水产、新材料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小高地”;在医疗专科、文化教育等方面人才的“洼地”效应也已初步显现。但从全市来看,人才队伍结构不优依然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比较短缺,院士、“万人计划”等“国字号”高端人才极度匮乏。支撑产业发展的拔尖人才依然紧缺,全市每万人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仅16人,尚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二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企业亟需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产业工人数量有限,特别是以隆基硅、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加工等为代表的“三新”产业,对高端研发人才和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需求强劲,但供给数量明显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市约三分之二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教育、卫生和高校院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而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吸引、容纳人才明显不足。如全市53名科技领军人才中,有38名分布在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农林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占总数的72%。154名外籍人才中,80%以上从事教育、文化娱乐、餐饮等行业。四是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到体制内工作。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前,宁愿选择考研、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继续深造也不愿意到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去就业,致使数量最多的民营中小企业用工更加短缺。

(三)政策激励覆盖面还不够宽泛。近年来,自治区和银川市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激励保障措施、引导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向用人主体放权力度不够。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倾向依然普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权限未应放尽放,人才工作“放管服”依然在路上。特别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推荐中不能直接拍板决定。二是人才流动的渠道还不畅通。政企领导双向交流通道至今没有打通,人才流动中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不可忽视,事业单位之间人才交流渠道未全部打通,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不畅。三是调动用人主体积极性不足。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同类企业互相“抢人”成为业内常态,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四是企业普遍反映人才认定门槛过高,政策红利“看得到,够不着”。如银川“人才兴市30条”明确提出:要建立学术型和应用型“双轨制”人才评价体系,为“中国新硅都”等重大产业布局量身定制人才政策。相关企业认为思路很好,也符合银川发展实际,但到目前为止,仍处于酝酿阶段。五是缺少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运用机制。以企业工程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为例,由于“产学研”融合不深,高校直面产业不充分,企业参与人才培育力度不够,造成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无法精准适配。六是受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到企业就业的大学生流动性较大。如银川开发区2019年至2021年累计招聘6万余人,受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有4.97万人中途解除了劳动合同,最终留下来的只有8000多人。

三、对策建议

(一)以体制机制为抓手,继续推动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区、市人才项目和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积极营造人才强市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政策解读咨询工作,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项目申报,及时将文件精神、申报流程、填写规范等传达给企业,做好做实审核推荐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和机制。建议尽快出台《银川市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制定出台与之配套的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股权激励等政策。继续完善《银川市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管理考核办法》并落实好《银川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规划(2022-2024年)》等激励措施。探索建立政策落实效果企业家评价机制。建议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总体布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和生产一线集聚。三是建立多元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揭榜竞争、激活动力。高度重视引才机构的作用和人力资源产业园、人力资源机构的规范性活动等。四是建立畅通的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在现有工商联、人才局、人社局组织人才联络基础上,建立更加多元的人才联络机制。如每季度的人才恳谈会,每半年的人才作用发挥问题对接会等。

(二)以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充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牢固树立“产才融合”理念,对符合主导产业和支持发展的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在引才活动、职工培训、工作津贴等方面给予人才专项支持。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沟通对接,完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采取兼职、客座、顾问、定期服务、合作开发等方式,重点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推广“双招双引”模式,引企即引才,引才即引企,通过观念变革、方式变革实现企业“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良性互动,调动企业在引人、育人、留人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或受聘担任管理、技术职务,提升产业技术攻关能力和科研水平。允许国有企业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奖励资金在单位工资总额外单列。二是尽快打通政企干部双向交流通道,使企业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晋升上有盼头。努力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工程师队伍。在评价激励上做“乘法”、在破解约束上做“除法”,依法依规保障国有企业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职务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三是设立企业人才发展基金。专项用于自主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支持国有企业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四是高度重视技能型实用型产业工人的培育工作。随着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产业工人正处在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型转型的节点上,要以技能型产业人才重新定义产业工人,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以实施“四大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放大人才政策红利。目前,区、市相关人才政策已日趋完善并成体系,最关键的是如何进一步放大政策红利,让更多的用人主体享受到人才政策带来的好处。为此,提出以下具体建议。一是加快人才的引育步伐。“才聚宁夏1134行动”提出,未来五年全区将新培养10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新引进10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新培养1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10个重点优势产业人才支持计划,实现人才总量接近100万人的“九个一”目标任务。作为自治区人才工作的领头雁,银川市各类人才至少要达到全区60%以上才算完成任务,目前来看完成任务仍有困难,必须瞄准“紧要处”集中用力,扣住“紧缺处”扩大供给,实施科创产业人才、重点领域高端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工程,最大限度地引育更多战略“帅才”,领军“将才”、青年“俊才”、产业“匠才”、行业“英才”。二是高度重视新业态人才工作。建议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尽快出台银川市新业态行业管理办法,明确新业态职业的界定以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如网络营销师、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代驾等新型职业的监管力度;鼓励和引导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出台在单位就业的非劳动关系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按照国家部署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参照工伤保险规定,探索创新保障制度、保障条件、待遇标准等。加大新业态行业培训力度,在培训范围、补贴条件、培训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和突破,推动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跑出“加速度”。三是自觉自愿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立足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定期编制企事业单位急需紧缺岗位专业目录,定期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分层次、分领域、分行业精准招才引智,促进创新要素向关键领域集聚。大学生到企业就业享受“三支一扶”、编制公开招考等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劳动力市场供给信息、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和劳动力求职信息的监测分析,及时为企业提供双向精准对接服务。全面落实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满足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人才需求。充分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创新就业;对现有就业扶持政策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把目前由市劳动就业中心支出的每月200元大学生实习(见习)社保补贴与市人才局每月400元的基层产业人才补贴合并,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由一个部门统一发放;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表扬激励机制,对落实政策到位的单位给予奖励。四是持续解决好人才“后院、后代、后路”问题。积极协调市、县(区)相关职能部门,继续推进人才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工作,将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延伸至园区,不断改善园区配套功能,提高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加注重提供真心实意的优质服务,分类认定,个性服务,数字赋能,智慧服务,周到服务,让广大人才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银川的友好、友善、友爱,让各方来银投资置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感到舒心、安心、放心。五是持续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和激励体系。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在全市范围内选树一批人才典型,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尊才、重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