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议政建言

(调研报告)关于实施城市品质品位提升行动 凝练城市形象和品格的协商报告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03-09访问次数:字号:[]

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将城市品质品位提升行动列入未来银川城市发展的目标,把发展的焦点放在城市品质和品位提升上,这是银川发展的使命,也是银川人民的期盼。为实施城市品质品位提升行动,凝练城市形象和品格,按照市政协2022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市政协常委会围绕实施城市品质品位提升行动凝练城市形象和品格,以“文化润市铸魂”为切入点,开展了专题调研协商,现将相关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市是展现新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样态的重要载体,而城市品质的提升是关系到区域持续性、跨越式发展的“大计”。城市品质的内核在城市文化,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文化元素的潜移默化,城市才能更美丽,家园才能更美好,创新才能更具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目标任务。银川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为抓手,提升城市品质品位,以文化赋能,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推动银川发展走在前、作表率。   

银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激荡交融,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彰显鲜明时代特征。既有千年岩画等历史文化印迹,又有“当惊世界殊”的葡萄酒文化新标识,让银川具有了西北雄奇与江南灵秀兼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城市特质。近年来银川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城市风格正在形成,文化氛围得到提升,市民素养逐步提高,城市品位逐渐彰显,银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大增强。银川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获批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第一批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创建)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二、存在的不足

银川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做了不懈的努力,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城市定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特色不断突出。与此同时,银川市在品质品位提升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城市形象有待进一步明晰与彰显。1986年国务院批复银川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确定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城市特色。在银川城市发展进程中,又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城市宣传语和银川精神,提出了“贺兰岿然 长河不息”的银川城市精神,“碧水蓝天 明媚银川”等城市形象宣传语等等,在一定时期很好地宣传了银川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发展形象,提升了银川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但是在城市形象推广中,这些城市形象宣传语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够,没有形成能被大众认可且易于记忆和传播的城市形象总体定位表述。这些年来,一些媒体不时出现的“甘肃省银川市”的现象,也说明银川市知名度、区域识别度还不够高,对外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大,还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向外宣传推介银川的良好形象。

(二)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挖掘。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曾一度“破旧立新”、“推倒重来”,造成银川老城区历史遗留传统风格和特点逐渐遗失,“老银川”的城市记忆逐渐消散。后来虽然意识到城市文化重塑的重要性,但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和特色街区打造过程中,依然没有注重对原有历史地域特色的发掘、保护、传承,一味采用较为简单、浅陋的涂鸦作为文化特色,其底蕴不深、品质不高,导致同质化严重。尤以餐饮为主的单一业态,造成街区整体活力不足,加上规范化管理跟不上,游客体验感较差,未能形成街区之“特”,未能达到应有的品牌效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市民的文明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是城市之魂,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文明程度。银川城市群体历史记忆的逐渐模糊,致使市民的城市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强,城市荣誉感有所下降。文化滋养浸润不深入,部分市民素质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协调,市民文明素养还不够高,文明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提高。银川市城市整体风貌观感有些模糊,以兴庆区为主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城风貌保留较少,历史文化延续不够。建成区内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景点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缺少历史文化挖掘串联和整体包装推广。银川市湖泊湿地众多,在公园城市建设上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在顶层设计上还不完善,整体性与系统的关联性还不够。商圈、社区等城市文化空间的开发力度不够、创意能力不足,缺少整体的规划和设计,现有文化景观数量相对较少,档次质量还不高。

(五)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银川缺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现有的贺兰山文化旅游节、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活动总体影响力偏弱,活动内容创新程度不够,社会化运作的水平有待提升,辐射和带动周边的效应还不明显。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存在小、散、弱现象,红色资源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宣传载体、形式不够多样、平台不够宽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对策及建议

银川城市品质品位提升,要深入实施“文化润市铸魂”行动,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住城市更新有利契机,进一步挖掘、保护、利用银川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赋予新时代内容,彰显城市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增强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以文建城、以文兴城的新路子。概括来说,要打造城市文化底色、凸显城市文化亮点、凝练城市文化形象、健全城市文化保障机制。

(一)打造城市文化底色,形成银川特有的文化风貌

1.进一步塑美和扮靓公共文化空间。一要塑造城市形象。将城市形象发展纳入城市发展远景规划之中,融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特色街区打造、小微公园建设时要把城市形象文化元素浸润其中并得以彰显,同时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不断丰富提升城市形象内涵,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让银川城市形象更具张力和引领力。二要打造公园城市。“公园城市”是把“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即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银川市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充分发挥湖泊湿地优势,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要科学规划,在规划设计论证前期,就把文化功能融入其中。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观为引领,坚持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让银川公园城市建设既有“颜值”更重“内涵”,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天蓝水绿的城市环境中。为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可观光、可游览、可休闲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园的文化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让群众参与进来,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融。三要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城市公园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阅读岛”“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新场景建设,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四要完善乡村文化空间布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村一品”创建,鼓励各乡镇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积极建设村史馆、乡村博物馆等展示平台,以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传统民俗为主要内容,鼓励农民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数字文化记忆等文化项目的征集和创建活动。依托银川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拓展乡村文化发展新模式。

2.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一要创建学习型城市,建设“书香银川.银川书香”。在学习型城市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相互学习将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规范,成为城市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映射着城市文明。着力打造学习型城市,加大投入,建立多种学习型组织和学习支持系统,为市民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满足市民学习的各种需求。二要大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市民学校、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加强市民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引导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和道德模范及文明行为的表彰和引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的参与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感受,以人性化尺度呈现城市温度,以共建共享不断凝聚治理合力,使银川市成为“有态度”“有精度”“有温度”的人民城市。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先行区,引导市民参与艺术,提升市民艺术素养。三要提升市民法治素养。通过开展普法活动进社区等活动,将普法工作延伸到每一个重点领域、每一个重点人群,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切实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

3.进一步推动实施“红色文化”溯源传承行动。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这一主题,深度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深化拓展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重点依托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旧址银川鼓楼,将附近宁园简单的商业功能退出,规划打造为红色文化展示区,开展红色系列专题展览展示活动。以景岳小学、中山公园烈士纪念碑、银川烈士陵园、宁夏工委旧址、仁存渡口为重点,开展红色人物寻访、红色遗址瞻仰、红色物件巡展、红色历史展播等主题教育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大力培育红色旅游讲解员,生动传播银川红色文化。加大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力度,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对银川市发生的红色革命历史事件、人物作进一步的论证,着力扩大银川市在全国红色文化历史研究中的影响。

(二)凸显城市文化亮点,形成银川特有的文化高地

1.进一步提炼挖掘银川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一要进一步修复和还原城市整体记忆。以保护历史风貌、保存生活方式、保持发展活力为目标,整合文物、生态、历史和教育等资源,依托黄河文化旅游带、贺兰山文化旅游带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和联动提升,建设黄河—长城文化遗产观光区、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滚钟口贺兰山历史遗迹探秘区。打造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消费、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兴庆古城历史文化片区、灵州古城文化旅游片区。重点实施“兴庆古城”“灵州古城”复兴行动。城市魅力的提升通过珍惜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根脉,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强起来”。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可以通过魅力空间、历史建筑、工业区的改造、利用、升级,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动城市复兴。重点把以兴庆区、灵武市为主的老城区打造成看银川、品银川的重要城市名片,通过城市雕塑、街道小品、标识标牌、实景演艺等方式,串联起老城区重要的历史资源,打造成为集中展示银川历史风貌的空间载体,增强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和可读性。做好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工作,优化人文环境,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将现存保留完整始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知名建筑物分区域进行串联,全部设置详细的历史介绍牌,增设对应文化符号,讲好银川历史故事。对于不具备复建条件的历史建筑及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地点在立碑或挂牌的基础上,可开设小微博物馆、展示栏等展示历史文化。二要深入实施“特色街区”提升行动。特色街区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培育特色街区,要深度挖掘和展示不同历史文化街区和街巷文化内涵,丰富沉浸式文旅消费新业态,打造一批品牌商圈、生态廊道和城市地标,以此凸显银川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培育出新的城市名片。以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为依托,努力打造老银川特色与现代文明相映成趣的特色街区,建设没有围墙的现代城市博物馆。在新建特色街区和敬德街、怀远夜市等老牌特色街区改造中引入和培育文化元素,如展览、休闲、民宿、小型旅游商业等特色业态,支持开设民间博物馆、纪念馆、传统手工作坊、地方非遗传承所等服务经营场所,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建立特色街区专家评审制度,成立由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对全市特色街区建设改造的方案规划进行把关,谨防特色街区建设时跑偏走样。三要创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加强对西夏区为主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借鉴北京798艺术区等成熟工业遗产改造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引进社会资本,对旧厂房、旧仓库进行商业化、艺术化改造,保留具有老银川情怀的标志性建筑,开发成为文化创意园区。园区及展馆内进驻多样化的商业形态,建立博物馆、展览馆、文创基地、旅游服务、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业态,根据市场热点举办各类活动,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完成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换。强化现有产业文化的挖掘与凝练,以产业文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2.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走向高端。一要提升品牌文化影响力。重视培育特色和争取优秀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从战略和质量高度为银川市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品牌和影响力。着眼于建设“世界葡萄酒之都”,进一步从葡萄、葡萄酒历史文化、文创、营销等方面策划,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性、高水准影响力的“当惊世界殊”的银川葡萄酒文化节庆活动。认真研究、挖掘葡萄酒文化内涵,融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风土与气质,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葡萄酒文化,促进我市葡萄酒产业发展。选准独具银川特色的历史文化项目,开展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如继续做大做强贺兰山岩画国际研讨会,提升银川在国际某一领域影响力和地位。创新和丰富黄河文化旅游节、贺兰山文化旅游节、互联网电影节、乐堡音乐节等文化活动的策划内容,增大活动参与度和曝光度,有效提升特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要发展银川本地演艺娱乐产业。聚焦本土重大现实题材和银川城市历史文化挖掘,借鉴《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演艺项目发展经验,采取全链条扶持的模式,重点创作推出一批集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本土原创优秀文艺作品。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培育民间文艺团队精品化发展,加强对遥剧场、砚家班等民间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推广小剧场演出形式,挖掘本土话剧、相声、脱口秀等艺术形式。统筹银川市曲艺、戏曲、武术等特色演艺资源,探索打造对外文化交流节目,推动银川市特色演艺资源走出去。三要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升贺兰砚雕刻、剪纸、麻编、泥塑、编结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品质和效益,对接民间艺人、文化名人、高校文化产业专家、优秀企业家、知名设计师、工艺大师等各类人才,在银川设立文化创意研发工作站,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紧跟市场需求,开发高端市场,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工艺融入生活,促进银川市文化创意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银川市文创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强化科技赋能,要充分运用“文创+科技”,推动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推动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文化产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丰富数字文化体验内容,提升文化消费品质感、体验感,以及便捷度。支持民营(民间)艺术馆(博物馆)、艺术街区建设,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让艺术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凝练银川城市形象,提升银川在全国的文化识别性

1.进一步凝练城市形象用语和标识。建议采取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以“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移民文化”“田园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依托,提炼出体现银川内涵、切合实际的城市形象定位的推广用语,充分展示银川城市精神、历史文脉、文化底蕴、生态特色、资源禀赋、时代特征的城市形象,并挖掘银川标志性历史文化事件,讲述银川故事。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统一的城市形象标识,这个标识要体现出银川市唯一性的特色。如贺兰山在地理位置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贺兰山岩画深厚的历史积淀是银川特有的文化元素,其中的太阳神图案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太阳神图案为基础进行文创研发,挖掘太阳神岩画和合吉祥的特质,使其成为银川别具一格的符号,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辨识度和认知度的城市形象标识。

2.进一步加大银川城市形象推广力度。要重视对外传播,着力在城市营销推介上提品质增活力,全方位、立体式宣传银川、推介银川,以提高城市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要切实推动实施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网络与实体共同打造的城市形象推广工程。创新文旅发展,打造一两个具有鲜明银川特色、吸引眼球的品牌文体旅活动,如继续提升黄河文化旅游节、贺兰山文化旅游节国际国内品牌效应。积极争取承办在国内、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庆、会议、会展、赛事等活动,形成“让世界看见银川,让银川走向世界”格局。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区外各类展会和推介活动,让“银川品牌”影响力向国内延展。加大媒体推广力度,通过拍摄影视作品、专题片、纪录片,以及开展综艺活动开展城市形象营销活动。注意利用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借助知名网红、网络大V、人气博主等网络名人的带动,打造网红银川。加强市民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增强市民认可度和自豪感。也可以邀请当代文化名人为银川代言。

(四)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形成银川特有的文化立市保障机制

1.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专业的法律法规缺失,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全方位得到法律的保护。

2.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文化产业是软实力的体现,金融机构难以进行资产评估,资金缺乏时贷款较难。建议通过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撬动扶持,激发文化产业动力。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完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3.进一步强化招才引智,助推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要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形成良好的城市创新文化。切实发挥好人才的作用,积极创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尊重创造、尊重人才,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并成为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的自觉追求。要着力强化服务、政策、资金保障,不断优化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最好的政策,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的“后院”“后代”“后路”问题,让各类人才在银川安心、放心、舒心,为银川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