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魏家桥 桥事悠悠跨连今昔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晚报发布日期:2022-03-03访问次数:字号:[]

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水泥桥也被叫做魏家桥。


老魏家桥不远处新建的正源街跨良田渠桥。


魏家桥是银川城南跨良田渠的一座小桥,是昔日魏家桥村一带的人们去银川城的必经之路。用今日此处地图对比上世纪80年代良田乡地图,在同样位置,枯黄的芦苇随风摇曳,良田渠依旧,却无半点小桥踪迹。昔日生活在这里的魏家桥村人说,这座桥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拆掉另建新桥了。但村民们的心中,却一直记着小桥的样子,“那是一座有功劳的桥”。


小木桥连通村子和外界

2月25日,记者来到昔日魏家桥村附近。比对上世纪80年代的地图,在图上标有“魏家桥”的地方附近,共有两座跨良田渠的桥,一座在正源街西北200米处,是已经废弃的水泥桥,一座是新修的正源街跨良田渠桥。几经打听,才知这两座桥并不是昔日最早的那座魏家桥,最早的魏家桥是座小木桥,位置就在废弃的水泥桥南三四十米处。


“那是一座有功劳的桥。”说起当年小木桥,魏家桥村人沈勇说,那座桥是他们去银川的必经之路,魏家桥村的生产生活物资,几乎都是从那座桥拉运进来的,对魏家桥而言,那座桥立下了汗马功劳。


“宽度大约4米,长度9米,除了桥面铺设的草皮、泥土外,都是用木头做的,还有高1米左右的木头护栏。”沈勇说,他们从这座桥上过去,再向北走过长长的一段土路,就到了五里台,再从五里台一直向北走,就到银川了。


“过去村里的商店卖的东西几乎就是油盐酱醋,其他的都得到银川去购买。”魏家桥村54岁的朱光荣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昔日春节前去银川赶集的情景。过了桥,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银川,买上鞭炮、布、糖果等,再原路返回。“过去种地没有化肥,村里的人就赶上马车,去银川拉运粪肥种地,粮食长得好,全凭这座桥出了大力。”朱光荣说。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

小木桥是必经之路,但并不坚固。沈勇说,有时候马车走在上面,能听到桥面上发出吱吱声响,有一次他过桥时,还看到断了的木板掉进渠水里,“马车过桥时,有时候会把马蹄子陷进去。”


这座小木桥最终于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在它北边三四十米处,一座新的水泥桥代替了它,人们依然叫它“魏家桥”。


如今这座水泥桥依然横跨良田渠两岸,不过多年不再有人走过。站在桥边,还能看到昔日魏家桥村人走过桥,去往银川的路。这是一条笔直的土路,向北延伸,路西边一排白杨树挺拔站立,已是参天大树。眼前这条路不再是多年前去往银川的必经之路,而是位于银川文化园项目内未开发建设的一条小路,路的尽头不再是五里台,而是新建的银川市图书馆。


“当年无论是小木桥还是那座水泥桥,都是村里孩子的乐园。”朱光荣说,小时候,几乎整个夏天,他和村里的小伙伴都在水里泡着,桥离村子很近,桥下水深,没有杂草,多鱼,自然就成了孩子们戏水的好去处。


朱光荣说,过去这一带也多湖。在上世纪80年代的良田乡地名图上,可以看到这片区域自南而北依次分布着南盐湖、北盐湖、东湖、大盐湖。魏家桥是当时这一地域内一条乡间小路的通行节点,小路自南向北串联起杨家庄、孙家寨、汪家庄等村落。


魏家桥人的新生活

水泥桥废弃不用,是在2012年。《银川市地名志》记载,魏家桥村辖大盐湖庄、杨家庄、孙家寨、吴家庄、羊房桥庄、杨家湾、王家稍子7个自然村。曾住孙家寨的沈勇说,2012年,原魏家桥村7个自然村的人,整体搬迁住进了盈南家园小区。


从此,良田渠上那座被叫作“魏家桥”的桥,那条当年村民们每天要走过的路,越来越少有人经过,取而代之的是村子东南方新建的正源街,以及正源街跨良田渠桥。


25日的正源街跨良田渠桥上,依然是繁忙的车辆来来回回,魏家桥村的旧址上,成片的林木生长,老魏家桥的人们,也已经在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朱光荣说,现在的魏家桥人,不再是过去清一色的庄稼汉,有的人去附近上班,有的开起商店,有的办起了公司,生活比过去好太多太多了。


2017年,魏家桥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成果,由村民共享。一周前,魏家桥村又迎来了股权制度改革后的又一次分红。“我们魏家桥村集体给村民分红已经5年了,我家占了8.4股,今年领到了7440元,是5年来领得最多的一次,很高兴。”村民樊淑丽笑着说。


如今站在良田渠畔,看着已无踪迹的老魏家桥旧址,桥北已是建设中的银川文化园,再看看魏家桥人搬进小区的新生活,不禁让人感慨时代变迁。沈勇说,虽然他们搬离了老村子,生活也越来越好,但他们永远不会忘了昔日那座颤颤巍巍的小木桥。“不知道正源街跨良田渠的那座桥起名字了没,如果没起名,就叫魏家桥多好。”沈勇说。


记者刘旭卓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