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市井小巷——回春巷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晚报发布日期:2022-03-18访问次数:字号:[]

回春巷街景。

兴庆区有一条老巷子——回春巷,不久的将来,这里将通过特色街巷改造工程,彻底换新颜。


得名与市三医院有关


回春巷位于兴庆区老城区,北京东路南侧200米处,东端起于玉皇阁北街,西端与丰收巷相连,长200多米。初春时节来到回春巷,虽然树上还看不到绿叶,但走在小巷里,能明显感觉到春的气息。暖暖的阳光下,窄巷的一侧是红色的居民楼,饭馆、商店、杂货铺一应俱全,小区里,邻居们坐在石凳上悠闲拉着家常,浓浓的市井气息让人觉得很温暖。


1988年版的《银川市地名志》这样记载:回春巷在银川市城区东北部。东起玉皇阁北街,西连丰收巷,长245米,车行道宽7米。1960年后随城市建设逐渐形成。1981年人口普查时命现名。城区第十三小学在巷西端,余多为居民住宅。


说起巷名,银川市地名专家郑济洧介绍说,当年他曾参与对这条小巷的命名,而命名依据,就是巷子附近的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回春’二字,就源于‘妙手回春’这个成语。”郑济洧说,回春巷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翻开上世纪80年代的地图,再和如今的地图对比,能看出回春巷周围环境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回春巷和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距离一直没有变化。因此,现在人们走过回春巷,依然会和旁边的医院联想在一起。郑济洧说,这也是地名命名规则里约定俗成的一种命名方法,寄托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巷子旁有个和平新村

回春巷的北侧,是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和平新村小区。小区东门是一道黑色的铁栅栏门,走进去,迎面是两排高大的刺槐。看着这些高大的树木,可以想象夏日时节,这里定是绿荫浓浓、凉爽惬意之所。


此时,不少老人正坐在一起晒着太阳聊着天,其中一位姓李的老人回忆,1957年她从青海搬来时,虽然这里也叫和平新村,但全都是土房子,差不多有十排,住了七八十户人。那时候和平新村外的玉皇阁街还叫和平街。“我爱人在宁煤地质队工作,我是随他一起搬来的。”老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和平街也就四五米宽,只够一辆汽车通行,路面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全是水坑,泥泞难行。街边也没什么商店,在和平新村对面只有一家日杂门市部。而且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回春巷,现在回春巷和玉皇阁北街的交会处还是一片湖泊洼地。


“那时候的北京路边上就是老城墙,出了北京路就是湖泊郊外了。”老人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和平新村这一片都属于城边,再往北过了北环路(现北京路)全是野湖。那时候和平新村的房子是连片的,房顶都是平的,小孩子能在上边跑。“10岁的时候我还从房顶上掉下来过。那时候能在房顶上放风筝,我拽着绳子后退,没注意就掉下去摔晕了。”65岁的高银善老人笑着说,头天在医院里躺着,第二天照样爬上屋顶放风筝。“谁能想到当时的和平新村会变成如今的样子,城市变化翻天覆地。”


市井烟火里的邻里情


采访当天,记者遇到了正在沿街摸排商铺情况的兴庆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位商户向工作人员打听改造之后街巷的样子。“这条巷子也已经几十年了,有点老旧,改造后我们的生意肯定会更好。”商户说,大家都很期待巷子改造之后的新面貌。


记者与和平新村的一些老人攀谈,许多老人都说,虽然现在房子已经旧了,小巷也有些窄,但他们都不愿意搬离,因为这里住了一辈子,巷子里的一切于他们而言早都习惯了。


小巷东头有一家“张记牛肉拉面馆”,记者和店主聊天得知,这家拉面馆已经开了21年了。“都是老顾客,附近小区的老人也常来,都说吃习惯了。”面馆老板说,她也是老银川人,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她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回春巷南边是银川市蔬菜公司。当时这里只有一栋二层小楼,慢慢地,居民小区建成了,巷子也拓宽了。“我就出生在这里,所以对这里特别有感情,开店的时候也特意选在了这里。”这面馆老板说,这条巷子,以及这片区域,其实一直都有浓厚的烟火气息。


而即将到来的特色街巷改造,也十分重视这种邻里情和烟火气息的保留。去年改造完成的兴仁巷,旁边也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积淀的唐徕小区,改造之初,兴庆区的定位就是“重拾唐徕记忆”。兴仁巷的改造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注重“老街坊”的邻里情,而未来的回春巷,也将会是同样的定位。这条老街巷里的市井烟火,将会以另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绵延不绝。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