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古琴,美妙的声音,优雅的艺术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晚报发布日期:2022-03-18访问次数:字号:[]

刘文博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左)。


刘文博。


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刘文博,因为家中祖辈传下来的一张古琴,以及自己早年的武侠梦,而对古琴情根深种。如今,他正在将多年学习感悟到的古琴艺术之美,展现给更多的人。


祖辈传下来的缘分


可以说,刘文博和古琴的缘分是祖辈传下来的。刘文博的太姥爷名叫苍永新,是辽宁旅顺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旅顺师范学堂支部的成员。后来老人到宁夏定居于吴忠市,家藏的乾隆第十一子永瑆亲刻“坐对苍松一曲琴”牌匾及清代古琴也带到了宁夏。


“这张古琴先是传给了我舅舅,舅舅不会弹,又传给了我,可那时候我也不会弹。”刘文博说,当时是2008年左右,全国弹奏古琴的人大约也就100来人,而自己也不知道周围有谁会弹古琴,根本没处去学。不过,他对古琴有着自己的向往。“70后、80后,还有一部分90后都看过金庸、古龙的书,都有点武侠情结,我也是这样,尤其是看到有关古琴的场景。”


2010年,刘文博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古琴教学的信息,就到湖南岳阳去拜师学艺,后来又跟着中国琴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教授深造,并得到李祥霆、杨青等著名古琴家亲传授艺。


学艺多年后,刘文博于2018年申报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第二年申报成功。2021年他开办了公司,建成了辅贤书院非遗古琴馆,当年的“坐对苍松一曲琴”牌匾及家传古琴就收藏在馆里。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人类一直没放弃寻找外星人。1977年,人类成功发射了“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探测器,再次向“外星人”做了更详细的“自我介绍”。这次,它们各自携带了一张称为“地球之音”的唱片,上面录制了丰富的地球信息,而古琴曲《流水》就在其中。


“古琴不仅可以代表中国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音乐。”刘文博还记得自己初学古琴的感受,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像是远古的呼唤,穿越几千年光阴,让人心生敬畏,每次琴声起,心就安静下来。而且追溯古琴历史也有3500多年,从舜造五弦琴到孔子弦歌不辍,西汉文豪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挑卓文君成千古佳话,再到魏晋竹林七贤嵇康临终绝奏《广陵散》,阮籍作《酒狂》逍遥于山水田园,一直到当代琴家陈雷激奥运奏响《太古遗音》震撼世界,古琴的发展也贯穿着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古琴不光历史悠久,琴本身在制造方面也要有很高的造诣。唐代古琴的经典之作‘九霄环佩’,1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弹奏出美妙的声音。”


一种优雅的传统艺术


俗话说“无财不养道”,古琴也是一种“道”。刘文博认为,如果将古琴当作一件普通的乐器去教授,是不利于传承的。“古琴是一种文化,一定要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说,自己教学的时候,即便是学员弹错了,他也不急于指出对方的错误,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对错都是人定的,当你听到琴音觉得应该修正时,才产生对错之分,这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古琴也是一种优雅的传统艺术,需要通过场景营造让人们体验。2019年中秋节,刘文博参加了吴忠市文物管理所主办的“2019年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民间传统文艺展演活动。那次活动在吴忠东郊柴园村的马月坡寨子举办,那是一处保留完好、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多家单位演绎了最拿手的节目,其中古琴的演奏尤其引人入胜,包括古琴配乐唱诵、古筝合奏等,高山流水琴瑟和鸣,鼓瑟弹筝琴声悠悠,“在这个氛围里,你真的能够感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链接


宁夏的古琴历史


要做一名传承人,就得了解古琴发展的历史脉络。在申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时,刘文博花了不少精力去寻找古琴在宁夏的历史证据。“在吴忠乃至整个宁夏,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他说,那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就和宁夏颇有渊源。经过翻阅很多历史书籍,刘文博了解到这张琴是唐肃宗李亨登基时用的琴。天宝十五年,在大唐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的南门城楼,唐肃宗举行了登基仪式。当时,唐琴“九霄环佩”便跟随唐肃宗来到这里,出现在登基仪式上。


此外,清代宁夏吴氏专研古琴艺术,喜弹善藏,家藏宋代古琴名为“托自”,在《扬州书房》一书中有记载。


本报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