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守护蓝天精灵 共享美好家园 宁夏已是候鸟栖息繁衍的乐土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2-04-13访问次数:字号:[]

宁夏的春天,有一份美好独属候鸟。南归的候鸟每年如约而至,给这里带来春的讯息,而宁夏也用越来越好的生态,接纳每一位长途跋涉的“客人”。日前,自治区第四十届爱鸟周活动在鸣翠湖拉开帷幕,本届爱鸟周主题为“守护蓝天精灵共享美好家园”,宁夏人用发自内心的热爱,守护着每一只前来的鸟儿。


宁夏已是野生鸟类栖息的乐土

前段时间,平罗县被宁夏观鸟协会评为“宁夏灰鹤之乡”。这个时节,走在平罗县境的黄河岸边,远处是静静流淌的河水,近处是绿意浓浓的春色,身边的芦苇丛中,忽然会飞出一只大鸟。而远处的稻田里,排排站立的灰色鸟儿,就是灰鹤。经常在这一带拍鸟的摄影师说,灰鹤生性机警胆小,但它们还是将这里选择成为栖息地,将生态越来越好的黄河湿地,作为它们繁衍生息的乐土。


“瞧,远处稻田里的就是灰鹤,十几年前平罗一共才有50只,如今已经超过5000只了。”在这里拍了十几年鸟的石嘴山人岳昌鸿跑了18万公里,拍了50余万张照片,他的镜头中,平罗的鸟逐年增多,种群越来越庞大。这个爱鸟周,他也奔走组织、参与了各项爱鸟护鸟活动。“看着家乡越来越美,鸟儿越来越多,心情自然也舒畅很多,感觉这些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很欣慰。”岳昌鸿笑着说。


其实宁夏有很多像岳昌鸿一样的爱鸟、护鸟人。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平罗县被评为“宁夏灰鹤之乡”,他很高兴,因为几年前,在做灰鹤的生存状况调查时,他就有一个想法,看能否在平罗的黄河湿地建立灰鹤保护区。李志军说,灰鹤对生活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栖息于开阔平原、农田或多苇草的沼泽、湖岸,尤为喜欢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而近年来,平罗县修复湿地3.07万亩,恢复湿地8.04万亩,改善了生态环境面貌,为野生鸟类营造了良好栖息环境。“宁夏灰鹤之乡”的称号,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平罗县对于灰鹤的保护,是宁夏保护野生鸟类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宁夏已经成为野生鸟儿栖息繁衍的乐土。


多措并举保护鸟类

在宁夏林草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魏晓宁的笔记本上,宁夏——这片鸟儿的乐土,它的数据是明了的、清晰的,可看到这些年来宁夏在湿地恢复、生态保护方面的具体数据,这些数据,见证着宁夏为每一只鸟儿所做的努力,也见证着宁夏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区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增补完成了全区310万亩湿地保有量,持续对全区33处重要湿地开展保护恢复,连年对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周边因保护野生动物而受损的20万亩耕地进行了生态效益补偿,2021年完成恢复湿地18.5万亩、保护修复湿地23.2万亩。”魏晓宁说,目前全区建立了湿地公园26处、湿地型自然保护区4处,发布国家重要湿地6处、自治区级重要湿地33处,初步形成了以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各级重要湿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率达到55.5%。


在全球鸟类的迁徙路线中,有两条在宁夏重合,同时,宁夏也是中国西部鸟类重要的迁徙地和繁衍地。所以近年来,宁夏一直将鸟类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全区采取造林种草大力恢复林草植被、联合开展野生鸟类资源保护行动、打击非法破坏野生鸟类资源行为、建立野生鸟类保护地、开展鸟类保护宣传和救助等措施,不断加强鸟类保护工作,魏晓宁说,今天看来,这些工作的开展,成效显著。


此次,在自治区第四十届爱鸟周活动上,鸟类保护工作同样有新的内容。不仅有湿地徒步、观鸟打卡、爱鸟知识科普问答,还新增了观看老银川发展照片专题展览及彩绘、悬挂树铭牌活动,并邀请爱鸟达人开展爱鸟知识讲座,助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关于举办的“2022全国湿地自然笔记接力赛”,开展学校学生爱鸟作文绘画征集大赛,并评选出“爱鸟大使”发放景区年卡。一位前来参加爱鸟周启幕活动的市民说,宁夏的爱鸟护鸟工作已经十分细致了。


生态向好 候鸟自来

鲜花盛开,蝴蝶自来。如今的宁夏,吸引着大批的候鸟前来,也吸引着挑剔环境的鸟儿、珍稀的鸟儿前来。


近年来宁夏关于候鸟的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首次现身”“一级保护动物”等字眼,比如2021年,在西吉县马莲水库发现11只悠闲散步觅食的“鸟种大熊猫”——黑鹳;还有鸟友拍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玉带海雕、白头鹤、卷羽鹈鹕、遗鸥等等。


在拍鸟爱好者的圈子里,经常会有一些人全国各地奔波,追着拍珍稀鸟类的身影,银川鸟友袁海龙就是其中之一,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有一天能在自己的家乡,拍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还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成群的遗鸥,最多时候有2000多只。2017年,袁海龙在灵武市马家滩旁的南湖见到遗鸥,就一直关注至今。


袁海龙观测遗鸥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那一带生态环境的变化。没发现遗鸥的更早时候,他就经常来往于此,拍鸟类,还有沙漠里的狐狸、野兔等,因此他见证着那一带的生态环境是如何变化的。“七八年前的南湖,经常是飞沙走石,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袁海龙说,当年附近的居民都想着离开,但如今再看这里,路旁的沙地里绿色的植物连成一片,南湖附近的植被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近年来银川市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禁牧植绿后,野菊花和许多沙生植物一起在荒漠中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候鸟前来,而它们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和作物生产,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宁夏,在这个春天,在之后的许多个春天,人们都将会看到一幅幅人鸟和谐,生态和谐的美好画面。


本报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