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能、生态、环保…… 引领银川城市道路建设未来方向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晚报发布日期:2022-04-24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银川市交通疏堵“6+N”工程众多项目已陆续开工,部分项目也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通过前期对交通疏堵6个重点项目的梳理不难发现,这些工程共同拥有许多亮眼的高频词汇,比如科技、智能、生态、环保等,显示了未来银川城市道路建设的努力方向。
道路建设也应是生态建设
今年新建的团结路道路工程和金凤五路道路工程,在设计中着重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等理念,将全部实现再生水管网的铺设。
“每平方米的绿化年均需水量为0.3吨到0.5吨,灌木和园林景观的要多一些,每平方米年均用水1.2吨到1.8吨。”团结路项目施工负责人顾少林告诉记者,团结路(民悦街-凤凰街)总体规划面积127.5公顷,其中近期实施项目48.5公顷,远期实施项目79公顷。如果绿化景观全部使用自来水的话,每年需要14.4万吨。
目前银川市三区共建有8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90万吨/天,其中50万吨出水标准为一级A标准,40万吨为准四类标准。截至2021年12月底,市辖三区污水处理总量约1.7亿吨左右。近日,银川市再生水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标志着我市再生水进入高效利用阶段。
金凤五路是今年银川城南的一项重要道路工程,新建道路不仅将解决周边居民出行难的问题,还要对七子连湖北侧堤岸进行整治和提升。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鲁银社区党委书记钱超望告诉记者,这里的居民都十分盼望道路尽早建成。
团结路修建完成以后,道路中间52米宽的带状公园将成为最大亮点。公园内设计了各种景观小品,还有休闲娱乐小广场、观景台等,绿植也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了不同造型。“能在繁华的都市中多一些绿色,多一些供市民休闲的空间,很有必要。”市民张先生表示,道路建设也是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新建市政道路时应充分考虑保留绿地,给城市发展空间适当“留白”是非常先进的理念,这一点希望能够在今后的道路建设当中广泛应用。
实现交通和环境双重提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交通疏堵6个重点项目全部“标配”了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建成通车后可实现对车流的实时数据化采集,并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合理控制灯时。尤其是贺兰山路与友爱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项目,首次应用智能匝道管理设备,除了可预先通过显示屏对过往车辆发布各类交通信息,还将根据实际车流情况智能化控制匝道闭合,对拥堵严重的路段提前实施封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聚集性拥堵。另外,我市交管部门还与导航类软件进行合作,通过交通信息的实时发布,提醒驾驶员绕开拥堵路段,缓解交通压力。
科学施策,未雨绸缪,资源高效利用,建设生态道路,是交通疏堵6个重点项目的共同特点。得益于融雪沥青的应用,6个交通疏堵重点项目还将具备防雪功能,将冰雪天气对道路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其实早在2020年,银川市就在康平路跨唐徕渠南段桥面东西各150米路面铺设了融雪沥青,在当年的一场大雪过后路面没有明显积雪,融雪效果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将融雪沥青用于有坡度的道路,可增加行车的安全性,也是此次交通疏堵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针对立体交通项目在强降水天气下容易积水的情况,部分项目还实施了雨污分流,雨水被收集起来经过预处理排入市政管网,或用于附近湖泊的补水,也可用于绿化带的浇灌。
我市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是对交通和环境的双重提升。通过交通疏堵,更加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也为未来城市道路建设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未来的交通不仅仅是道路的宽窄,需要的是更加科学、细致的管理,通过合理组织交通提升通行效率,引导市民树立绿色出行理念,都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