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银川市首设百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2-08-04访问次数:字号:[]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银川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不断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即日起,本报开设“凤还银川凤鸣塞上”专栏,聚焦银川市最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及智库建设等进行全面解读。


本报讯(记者 李阳阳)为进一步打破人才使用流动的体制障碍和制度藩篱,将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的人才引进需求与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有机结合,近日,银川市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高位推动,首批设立100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通过“定向配编”“带编入企”等方式,让人才带着事业编制到重要领域、重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在市本级事业编制总量内单独核定,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先期从全市事业编制资源中统筹100名,后续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增加。我市将充分利用编制资源对人才的吸引作用,精准供给和投放编制资源,聚焦民生保障、科技创新,面向急需紧缺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入选国家、省(区)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的高端人才,在重点领域事业单位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重点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创新服务人才,为科技创新人才在银川落地生根提供坚实的编制保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针对银川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匮乏、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我市释放事业编制引才红利,探索“带编入企”新模式,围绕全市科技创新重点攻关任务,利用人才专项编制引进一批高层次及急需紧缺科研人员,选派进入银川市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参与项目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研服务工作,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效益高质量增长。人才选派服务企业期间,拥有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缴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同时享受企业薪酬待遇。三年聘期让人才有了“过渡期”和“缓冲期”,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带编入企’不仅是我市挖潜编制资源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科研人员的现实需要,更是打通不同所有制人才流动障碍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的生动实践。”市委人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人才专项事业编制采用“统一部署、公开招聘”和“专员接件、随时受理”相结合的模式,严把人才“入口”关,坚持“专业对口、人岗相适、精准引入”,每年通过公开征集、个别申请的方式确定岗位需求及用编计划,按程序引进人才。其中,引进博士研究生或入选国家、省(区)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的人才,可“一事一议”,直接考核、考察录用。充分发挥人才、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作用,建立常态化议事机制,将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财政保障等相关政策衔接,确保专项编制管理使用工作落实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