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银川街头糖水图鉴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2-08-19访问次数:字号:[]

为了抵御炎热,人们绞尽脑汁,特别在吃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因此这个季节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一份清凉解暑的糖水。银川虽然地处西北,但街头巷尾也不乏具有代表性的糖水甜品,品鉴着这份清凉,化开了难耐的酷暑燥热,成为三伏天里美好的记忆。


糖水“霸主”——冰粉

这几年,冰粉可谓银川街头的糖水“霸主”,大到酒店,小到食摊,甜品中总有冰粉的位置。


兴庆区回春巷一家私房川菜馆的老板黄凤玲经常会把当日在售的菜品发到朋友圈里,这个夏天,她每一条朋友圈图集都有一张是冰粉。“夏天吃些冰粉很好的。”黄凤玲说,说冰粉好,不光是口感爽滑,味道甜美,更因为它有生津解暑、清凉降火的功效。天然手工冰粉是用一种名叫“假酸浆”的植物种子做的,“假酸浆”也叫“冰粉树”,全身都可入药,特别是种子,看上去就像一粒粒棕褐色的小芝麻,有清热、利尿、祛风、消炎等功效,是制作冰粉的原料。


黄凤玲的老家在四川,那里就有“假酸浆”的栽培,而冰粉也是当地有名的小吃。近些年,冰粉在北方各地都流行起来,而黄凤玲的夏日菜单里,自然也少不了这道甜蜜的美食。“现在做冰粉可以用冰粉粉冲兑,但传统的冰粉还是用冰粉籽搓的。”她介绍,制作时,先把冰粉籽放在一个沙布袋里包好,然后在水里揉搓,期间会看到有胶状物不断从沙布袋中渗出。搓好后,将食品凝固剂倒入搓好的冰粉液中不断搅拌,直到感觉有阻力,最后冷藏静置,1个小时后就做好了。


“一般搓出来的冰粉会有很多气泡,吃起来更加爽脆,如果喜欢软嫩的口感,搓冰粉籽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纱布包露出水面,这样气泡会少些,口感也软嫩。”黄凤玲说。

冰粉配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它们赋予了冰粉不同的口味,黄凤玲偏爱最传统的红糖味,再用其他配料丰富口感。一勺玫瑰酱打底,铺一层西瓜等时令水果让色彩缤纷,花生、芝麻、葡萄干等干果让每一口更有嚼劲,最后淋上一勺红糖水,沁人心脾,暑热尽去。


银川人对糖水的初代记忆——冰粥

同属冰系糖水的,还有冰粥。它虽然没有冰粉那么“网红”,但它是银川人的初代糖水,很多人还记得小时候学校门口小店卖的冰粥,冰冰凉,甜丝丝,消解了无数夏天的炎热。


“冰粥里面可没什么粥米,主要就是冰,也叫刨冰。”85后银川人章婷五年级时转到兴庆区三小上学,家也搬到附近,她记得从学校到家的途中,有一家炸串店,这家店里就有卖冰粥的。以前的冰粥配料很简单,基本都是冰,上面加几勺果酱,再放一两颗罐头樱桃,或是鲜红色,或是鲜绿色,点缀在上面。“那时候我们放学总去那家炸串店,夏天碎冰机就放在门口,打开开关,机器里哗哗响,老板拿个薄薄的塑料碗在出冰口接着,然后就看见白花花的碎冰逐渐在碗里堆成一座小山,当时感觉还挺神奇的呢。”


随着小吃、甜品不断丰富,人们的选择变多了,冰粥也慢慢淹没在一众美食中,很少能吃到。不过,前段时间章婷在怀远夜市闲逛时,倒是遇到了一个卖冰粥的铺子,“现在配料多,冰粥也变豪华了,完全是小时候吃不起的样子。”她说,如今一碗冰粥,同样的碎冰机,同样在碗里堆成一个小冰山,但冰山上内容可多了,先是一些果酱打底,接着是一勺又一勺配料,小红豆、蜜豆、芋圆、椰果、山楂碎、西瓜、哈密瓜······最后再淋上一层果酱。“以前的冰粥吃一碗相当于喝了一碗水,现在这碗冰粥吃完都有点饱了。”章婷说,不管冰粥怎么变,这么多年过去,它还是物美价廉的解暑甜品,一勺勺冰碴化开了夏天的燥热,把甘甜和清凉送入味蕾。


最有风情的糖水——清补凉

如今的饮料、甜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产品也层出不穷。这两年,椰香也算是一个小“风口”,生椰拿铁、水果椰奶、椰青、椰冻,款式多样,而其中最特别的,非清补凉莫属。


虽然椰香类甜品是近几年走红的,但清补凉可是一种源自海南地区的传统小吃,且历史悠久。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派军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由于当地气候湿热,士兵纷纷得病,军医便以莲子、百合、芡实、淮山、薏米等原料做成了一道药膳,因其有清热气、补元气之功效,就起名“清补凉”,后来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口味。此外,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贬谪岭南时,确实写了“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这样的诗句,称赞清补凉的美味。


今天的人们虽然不像吃药膳那样,将清补凉里的配料搭配得那么严谨,但依旧有祛湿解暑的食材,并增加了其他食材,搭配更加丰富,这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店家的搭配都不相同。


在金凤区康平路有一家甜品店,这里的清补凉以椰奶打底,除了薏米、百合、芡实、红枣、红豆、绿豆、龟苓膏、银耳等常规配料,还增加了西米、芋圆以及西瓜、菠萝等水果,看上去更像一款时尚的甜品。“最初我们做清补凉的配料,和其他甜品都是通用的,大多是半成品,这样是很方便,但产品雷同率高,尤其对于清补凉来说,直接用熟的红蜜豆,浇了椰奶后会太过甜腻,后来我们就自己煮这些豆类。”店老板赵欣说,豆子要提前泡,蒸煮时间也长,但又不能煮碎,要确保食材熟透而又完整,这需要耐心。而光豆子就这么讲究,若是完全按照传统做法,把每种食材都加工好,确实要费不少的功夫,“不管是什么食物,好吃都是有好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