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银川“双碳”发展未来可期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2-09-07访问次数:字号:[]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


银川要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应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推进新能源发展、产业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链、可持续交通、双碳制度保障等综合示范,将为全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巨大贡献,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9月5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黄河流域(银川)“双碳”创新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时说,“在国家双碳重大战略决策下,银川市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具有很好的基础,当前需要紧抓‘双碳’机遇,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点赞银川“双碳”成果

解振华说,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能源等产业基地,传统能源资源丰富,其中,煤炭的储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在资源禀赋里,银川的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也有很大的优势,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黄河流域和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创新中地位十分重要。宁夏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维护原材料安全,还能落实好“双碳”工作的要求,任务也十分艰巨。


“9月4日,我们参观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宝丰集团正在探索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全产业链重塑为抓手,整合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绿电绿氢替代的一体化能源转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示范,这种示范将对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提供很好的借鉴。”解振华说。


在参观了银川“双碳”成果展后,解振华对银川市区域内的城市、农村、园区、企业,为实现“双碳”目标所做的积极转型,所呈现出的成果大加赞赏。“我看了这些展览后,确实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树立了信心,相信国家的目标肯定能实现。”


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通过实地观摩和对银川市的了解,解振华围绕推动“双碳”工作,从“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双碳科技创新”“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解振华表示,能源活动二氧化碳占我国温室气体总排放的80%左右。推动能源革命,必须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比重不断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银川市具备发展光伏、风电、氢能一体化配套产品的上游项目,清洁能源及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具有优势,并且有宝丰集团这样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企业和综合制造项目,可以打造“材料—发电—化工—制造”的绿色循环产业集群和集成园区,形成“光伏发电—绿氢生产—氢基化工—CCUS”的产业链,实现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系统降低碳排放。目前,这些计划中的项目建成后,将带动银川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清洁能源、新材料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银川市打造千亿型产业、建设千亿级园区,为建设先行区示范市注入新动能。


解振华建议,工业行业占终端碳排放比重高,要加快其低碳转型,力争率先达峰。银川市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防止碳排放攀高峰,推动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银川应充分利用新能源的低成本优势,大力推动形成以“三新”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打造“两都五基地”。还要推进形成绿色低碳韧性的城乡格局,推动各县(市)区创建一批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景区试点。


建议银川以科技创新助力“双碳”进程

解振华建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在能源和工业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效率,引导高碳工业流程的低碳、零碳和净零再造。在交通和建筑行业,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引领的节能减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展一批典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加强院地合作,充分发挥外地、本地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银川市应提供“双碳”创新技术中试基地和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除此之外,解振华还建议,要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投融资新模式、新路径。首先,丰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快设立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探索绿色信贷、绿色项目债券融资、绿色低碳领域产业转型基金、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创新。其次,金融机构需加大绿色金融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特别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发挥绿色、生态、服务、开放优势,构建开放型、生态型、服务型产业体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文开:


希望与银川共同探讨绿色低碳发展方案

“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以点带面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托。”9月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文开在黄河流域(银川)“双碳”创新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希望与银川市政府一道,聚焦‘创新·绿色·发展’主题,共同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路径和绿色低碳发展方案,群策群力,凝聚共识,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陈文开说,“‘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明确了方向。实现这一目标涉及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等各个环节,需要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将短、中、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识别关键部门、行业和地区的转型路径和优先事项。同时,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全面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文开表示,“中国科学院是首批确立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制定和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去年10月,专门研究成立了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中心旨在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政策研究,支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和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助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制定,打造了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战略和政策研究力量。”


银川作为首府城市,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在推进能源转型、产业绿色发展、低碳新技术应用、“双碳”制度创新等方面大胆实践,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上不断创新,积极在全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未来,期望与银川市政府在这一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陈文开说。


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


银川或将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新能源供给地

“黄河流域九省区既是过去中国工业化、能源保障和能源安全的主要基地,更是‘双碳’目标达成的使命担当所在地。这九个省区我大体测算了一下,基本上国土面积占了全国三分之一,人口占了三分之一。但中国50%的能源和资源是来自于这九个省区。”9月5日,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在黄河流域(银川)“双碳”创新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过去很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电、油、气等除了从外面进口的以外,最重要的是西电东输、西煤东输、西油东输、西气东输,实际上主要来源就是包括银川在内的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城市,未来,银川或将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新能源供给地。”


张传卫说,“黄河流域很显然是风光新能源的发祥地,是实现能源安全和能源保障最主要的来源。我们国家第一个风场、第一个兆瓦级风机、第一批高水平的太阳能,都是从黄河流域九省区开始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内正在宁夏等黄河流域九个省区开工建设千亿级的产业集群,粗略统计,至少超过30个。30个千亿级的风光储氢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以银川为例,目前,银川市已形成从拉晶、切片、电池到光伏发电以及配套碳纤维、坩埚、串焊等光伏材料的全产业链,太阳能级单晶硅已形成95GW单晶硅棒、23GW硅片、12GW电池产能,半导体级单晶硅、集成电路大硅片产能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全市单晶硅产业规模优势初步显现。”张传卫说,“依托光伏材料全产业链,就可以把过去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池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等都整合到这条全产业链上。同时,还可以带来新一轮的创新,因为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一起迭代,技术运用到这个领域,带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形成新产业体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东南沿海地区的装备、产业向西北部地区实现产业转型,构建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我们预期,到2030年,将在黄河流域九个省区形成5个左右万亿级产业集群。未来,最大的产业不是煤炭和石化、化工,而是新能源带动的装备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带。”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


银川将会成为未来经济高地

“本次高峰论坛是在谈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在第三次能源革命的背景下,整个黄河流域,包括银川在内的西北地区,将会成为未来新的经济重要增长极。”9月5日,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在黄河流域(银川)“双碳”创新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今年夏天,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宁夏、内蒙古、青海等黄河流域地区。特别是今天,这么多专家、学者汇聚到银川来,相信未来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其他的资源都会汇聚到有着零碳能源优势的地方来,汇成洪流滚滚向前,黄河流域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银川会成为未来经济高地。”


高纪凡说,“黄河流域能源丰富,无论是传统能源、清洁能源,都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产业相对沿海地区来说还是比较滞后。随着‘双碳’发展战略的推进,产值上千亿元的产业园纷纷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城市落地,这个趋势越来越迅猛。所以,未来把零碳的能源,通过电、氢等转化成零碳的产业,形成产值的增加,将吸引大量的人才到这来,创造更多的成果。”


近年来,银川市产业转型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将光伏硅产业作为产业升级、能源转型的重点,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隆基、中环等一批国内光伏行业龙头企业聚集银川,已形成从拉晶、切片、电池到光伏发电以及配套碳纤维、坩埚、串焊等光伏材料的全产业链。太阳能级单晶硅已形成95GW单晶硅棒、23GW硅片、12GW电池产能,半导体级单晶硅、集成电路大硅片产能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全市单晶硅产业规模优势初步显现。同时,银川市抢抓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绿能开发、绿电生产、绿色发展,推进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汉尧石墨烯、墨工科技等储能材料生产企业相继投产试运行,宝丰储能电池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对优化全区产业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论坛上,高纪凡说,“目前,我们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在黄河流域也做了很多实践,包括建了电站等。那么,怎样更好地实施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了光伏+储能+氢能3+1的战略。这个氢能是广义的,包括氢的延伸,氢合成的甲醇、合成的氨等。光伏发电是所有零碳能源体系的基础,如何构建一个美好的零碳世界,一直是我们在光伏达到平价,未来成为最便宜的能源背景下一个新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