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闽宁镇原隆村:移民搬迁后劲足 续写致富新篇章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2-11-21访问次数:字号:[]

曾经的干沙滩,如今已成为移民致富的金窝窝。


记者(右)在晓鸣农牧采访。


编者按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银川全市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


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银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报即日起开设专栏,紧扣我市高质量发展主题,通过记者蹲点采访的形式,深入城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校园、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集中报道我市各领域各行业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火热实践,满怀激情讲好银川发展故事。


接连成片的工业园区、美酒飘香的葡萄酒庄、蓝光闪耀的光伏海洋、鳞次栉比的农家院落……这是历经十余年发展的移民村庄原隆村如今的模样。


初冬的原隆村,宁静而忙碌。广场上老人们沐浴暖阳惬意而坐、电商扶贫车间里移民媳妇忙着直播带货,酒庄里工人们正在给葡萄藤穿“冬衣”,生活在这里的男女老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奋进力量,全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忆往昔:扶贫搬迁改变命运

2013年8月,刘莉一家四口和大麦沟全村100多人,一起从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大麦沟村搬迁至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走进崭新的小院,拧开水龙头看到白花花自来水的刘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哭了出来。


“山里缺水的日子,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半夜排队挑水是常事,山泉的水流比手指还细。”刘莉回忆道,彼时男人们外出打工谋生,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在家里,即便人勤快,但是老天不帮忙,一年到头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年份不好的时候就只能靠救济。正因为吃过苦,走出大山的刘莉,格外珍惜每一次机会。她栽过树、挖过洋葱、在工地上做过饭、干过家政,吃苦受累都不怕。


闽宁镇位于贺兰山东麓,北纬38.5度,处于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在党的引领下,如今这里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成为移民致富的“金钥匙”,让众多和刘莉一样的原隆村村民改写了命运。


除草、采摘葡萄、洗酒瓶、灌酒包装,只有初中文化的刘莉从基层工种一点点做起,如今已经成为葡萄酒庄的车间主管。


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刘莉一家生活就变了模样。孩子考上了大学,夫妻二人在酒庄工作,家中水暖电不用愁,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还新添了一辆小汽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穷到富的刘莉直言,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精准扶贫政策。


如今,成为一名党员的刘莉,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如今,我工作的劲头更足了,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闽宁镇能够不断擦亮‘紫色名片’,让我们酒庄的酒畅销国内外,让更多的移民妇女在家门口致富。”


道如今:不断探索致富新路

“在原隆村,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这里还有咱们全区第一家智能卫生室,教育医疗都不用担心,这就是党和国家带给我们的好日子。”今年59岁的王升,是闽宁镇的第一批移民,也是闽宁镇原隆村原党支部书记。


2012年至2014年、2016年至2020年王升两次到原隆村工作,新建的移民村怎么画出第一笔?村容村貌、移民生活如何变得更好?王升记忆犹新。


“原隆村2012年建成后,随着移民不断搬迁入住,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引进来,原隆村可以说是闽宁镇里企业最多的村子。”王升说,多年来原隆村因地制宜发展酿酒葡萄种植、肉牛养殖、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们,或在扶贫车间上班,或到乡镇企业和园区上班,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59岁的王升没有躺下来享受如今的好日子,又奔赴了下一个“战场”。“今年4月,我们成立了乡韵闽宁(宁夏)农业种植合作社,整合了3个村1500亩土地资源,全部用于酿酒葡萄种植。”王升说,依托贺兰红等当地酒庄优势,合作社聘用有经验的当地村民担任园长和普通工人,既解决当地百姓稳定就业的问题,也深入培养和挖掘种植人才,为未来探索承包经营打下基础。


话未来:续写新的楷模篇章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闽宁镇原隆村视察,他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仔细查看、详细询问,殷殷深情,令人感动。看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高兴地说,“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闽宁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如今,原隆村里近半数村民家中都有私家车,百姓兜里有钱,碗里有肉,孩子有学上,就医有保障。2021年,原隆村人均年收入达10924元。


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书记周德强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闽宁镇的发展历程正是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次生动实践,昭示了党的初心使命。


“在缚住贫困‘苍龙’、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全力让闽宁镇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逐步提高全镇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闽宁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续写新的楷模篇章。”周德强说道。


记者手记

朝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参与者、受益者,闽宁镇从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到产业强村民富的“金沙滩”,走过20多年奋斗历程的闽宁镇,迎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日的闽宁镇,正朝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采访中记者看到,无论是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还是书声琅琅的校园;无论是忙碌的产业车间,还是孕育希望的产业温棚;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企业工人,在全区最大的“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原隆村里,大家都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男女老少念念不忘的是党恩。


闽宁镇的发展历程是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次生动实践,昭示了党的初心使命,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情怀。在缚住贫困“苍龙”、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今日的闽宁镇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奋进力量,不断书写闽宁镇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