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兴庆区:市民驿站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3-02-22访问次数:字号:[]

不管是耄耋老人,还是稚嫩孩童,抑或是身体不便的残疾人,都能在兴庆区的市民驿站找到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在这个空间里,大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分龄化、差异化的服务。


近年来,兴庆区充分聚合链接基层治理需求,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覆盖广泛、集约高效”原则,打造集党建群建、健康医疗、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就餐配餐、事务办理等6项基础功能和“X”项因需而定特色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精品市民驿站26个,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夯实基底。


活动场所新提升

昨日上午9点,推开银古路街道大团结社区市民驿站排练教室的门,歌声飘然而至,几位居民神情陶醉,在老师的带领下踩着乐点翩翩起舞,一旁还有工作人员举着手机,为她们拍照留念。另一边命名为旗开得胜、非遗传承、城市阅读岛、萌趣乐园的活动室里,有人泼墨挥毫,有人切磋棋艺,有人读书看报,有人制作手工,还有孩童在玩耍嬉戏,居民们聚集在此,各有所乐、怡然自得。曾经让大家捂着鼻子路过的垃圾中转站也摇身一变,改造成航天科技馆,74平方米的场馆里,居民可近距离触摸航天模型,观看航天纪录片,学习航天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退休后的海玉江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以前想活动活动筋骨只能到小区广场转转,现在身体不适时来按摩,有活动时来参与,家中没有的书籍可以随便借阅,还能在活动中学到非遗知识,他说市民驿站让自己“享福”了。


“服务对象无门槛、不设限,不管是否在这里居住、工作,都欢迎进去坐坐。”大团结社区党总支书记胡莉告诉记者,驿站还撬动社会资源,增设了康养、亲子等深受居民欢迎的项目,真正成为全民皆宜的温馨港湾。


除了居民,马梅还有一个身份——市民驿站自力更生加油站理发区的负责人。辖区的安置居民较多,考虑到大家的生活需求和就业需求,胡莉免费设置理发区、维修区和裁缝区,在低偿服务的同时,也为有手艺的居民创收。“60岁以上人群剪发6元,其他人群每次10元,每周五还会上门为残疾人义务剪发。”马梅说,社区帮自己创业,自己也要为民服务,互助式的帮扶体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解决问题新阵地

“妈妈,照片上的人是楼下的刘爷爷吧?”“对呀,刘爷爷乐于助人,是社区优秀志愿者,你也要好好向他学习。”银古路街道康园社区的市民驿站为居民和外来务工者提供了许多便利,现在又有了变化,身边好人故事在这里传播,居民议事在这里开展。


社区把发生在居民间的暖心事制作成展览画片、景观小品,张贴摆放在市民驿站的显眼处,身边的善举、群众的实践就这样通过口耳相传和示范仿效,在居民中传播开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辖区外来务工子女多,社区结合这一实际实施周末乐童计划,开设托管班、课业辅导班、亲子活动、道德讲堂等,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市民驿站还设置议事厅,向大家敞开大门,谁有难事,都能来说说。“我们围绕‘生活圈+’重点任务,推动实现治理主体多元、治理结构优化、治理机制协同、治理成效突出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共同探讨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机制。”康园社区党委书记李海萍说,这些年,依托议事厅解决的问题可不少。


以前只要一下雨,杞福巷就变得泥泞不堪,大家进出都是麻烦,在议事厅中,街道、社区、相关部门、居民代表共同协商出整改办法,如今闹心路已经华丽转身,不仅方便通行,还干净整洁。


春和苑小区原来的物业公司不作为,于是居民自发自治管理,在社区的配合下,安装了儿童娱乐器材、休闲长椅等基础设施,环境也大大改善。


辖区一部分房屋为安置房,不少人因不了解房产证办理手续急得上火,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遍遍在议事厅为居民讲解程序,帮大家尽快拿到房产证。居民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功能齐全,市民驿站变得更好了”。


基层治理新空间

不仅仅是大团结社区和康园社区,在兴庆区,市民驿站正呈现百花齐放趋势,各具特色。


凤凰北街街道兴隆社区市民驿站设置爱心驿家、便民驿家、康养驿家、智慧驿家、法治驿家、书香驿家、乐享驿家、科普驿家八个服务板块,打造居民邻里间情感链接的纽带和一站式服务中心。


大新镇燕乐园社区市民驿站有水资源动植物科普馆、“党建+VR”体验室等,服务辖区及周边3个社区1.2万余名居民。


文化街街道山河湾社区依托辖区资源建设市民驿站总站和“文化驿站”“平安驿站”分站,构建集党群活动、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综合治理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社区党群活动阵地功能和社区治理效能同步提档升级。


近年来,兴庆区以市民驿站为中枢,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融入,构建“11个街道党工委—91个社区党委(党总支)—382个网格(居民区)党支部—1222个楼栋(院落)党小组—4583个单元长”的五级纵向链条全覆盖机制,在前进街街道银华社区、胜利街街道南华社区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模式,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活力。同时,健全“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红色新兴经济组织”的横向治理体系,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资源“五社联动”,利用党建联席会制度与驻辖区单位开展签约共建、项目认领、结对帮扶等活动。并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优势,建立“社会服务新群体、新群体反哺社会”双向服务机制,快递员、外卖员纷纷认领“先锋骑手”身份,利用“随手拍”及时反馈社情民意。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联动、党员群众自发参与、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先锋领航·驿站治理”共同体,各类群体在享受服务和参与治理之间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