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一颗石榴籽 开出共富花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3-03-30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发展才能奔向美好生活。”灵武市各族群众用一颗颗爱心、一双双援手、一次次行动,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用亲情、温情种下“石榴籽”,开出璀璨绚丽的“团结花”,共同奏响“民族团结一家亲”最强音。
作为首府银川市下辖县级市,灵武市常住人口29.6万人,少数民族占44.6%。近年来,灵武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创了民族团结和睦、文化繁荣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
各族群众携手奔向小康生活
民族团结是共同致富的前提,灵武市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用勤劳的双手走向共同致富之路。灵武市地处黄金奶源带,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如今蓬勃发展的养殖业,发展初期曾遭遇重重困难。
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兴云是灵武市奶牛养殖“拓荒者”,2016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在灵武市白土岗乡泾兴村开工建设第一家奶牛养殖场,带动泾兴村移民群众脱贫增收,通过“奶牛托管”的方式,每年给泾兴村593户村民养殖分红88.95万元。
“投入这么多钱要是赚不回来,村民的钱也还不上可怎么交代。”马兴云说,当时一切都是未知数,让自己有底气的是泾兴村村民的敦厚朴实,听说要开荒建牛场,大家毫不犹豫纷纷赶来帮忙。牛场刚建成需要大量工人,村民没养过牛不敢到马兴云的牛场来,场子没有工人无法运营,马兴云急得嘴上起了好多燎泡。给牛场做饭的泾兴村村民李慧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回家就跟亲朋好友做工作,发动他们到牛场学习养殖技术,“这可比种地强多了,学到一门技术以后走到哪都不愁。”在李慧珍的耐心说服下,牛场工人从30多人增加到80多人。
“来牛场工作的各族群众都有,大家不分彼此,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养殖场运营起来,现在他们大多数都已成为牛场的技术骨干。”马兴云说,自己忘不了牛场初建时泾兴村村民前来帮忙的场景,更忘不了努力帮他找工人的李慧珍,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他都不曾忘记。
民族团结之花结出增收致富之果
如今的马兴云是远近闻名的致富“领头雁”,他名下有多个奶牛养殖场,还是灵武市奶牛养殖协会会长。富裕后的马兴云不忘带动群众致富,由他带头创办的灵武市鑫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郝家桥镇沙江村第一家养殖牧场,该合作社以“托管”的形式进行集中养殖,在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道路的同时,也为村民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
借助鑫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一平台,渐渐走上致富路的90后小伙马银荣告诉记者,刚开始他和哥哥将牛“托养”在鑫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之后牛的数量从十几头增加到上百头,效益迅速增长。为响应政府“上山入园”号召,兄弟二人于2020年在白土岗乡养殖基地建设了牧场,并成立宁夏绿农园养殖牧场,如今也能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灵武市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民生实事办理、基层治理力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围绕“三化三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搭建了“1535”生态经济体系的“四梁八柱”,绿色食品加工业积厚成势,成为宁夏奶产业的重要板块;现代纺织产业浴火重生,赢得“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灵武”美誉;循环经济产业绿色转型,获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荣获宁夏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电商产业迅猛发展,跻身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形成了多极支撑、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与企业发展“双赢”乐章
从小作坊到拥有世界先进生产线,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唐米业”)多年来坚持以工匠精神深耕大米行业,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历3次技改,让企业华丽转身,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兴唐米业在灵武市梧桐树乡开展土地流转,建立高端产品种植基地,通过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同时依据现代化建设标准规整土地、修渠修路,相继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30多个,发展订单优质稻15万亩。通过土地流转等经营方式,为近2000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有力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壮大企业、提高公司效益的同时,兴唐米业先后捐赠80余万元投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为困难群众捐赠大米150余吨,为结对帮扶对象——同心县韦州镇久庄村出资20多万元购买路灯,开展道路亮化。此外,连续12年慰问种植基地老党员、困难户和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公司积极打造“宁夏兴唐稻米博物馆”“匠心家园5+品牌馆”等文化馆,创建“兴唐·石榴籽驿站”,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班组交流座谈会,举办“同舟共济二十载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首倡党员联系结对员工制度,开展困难职工入户摸底调查,建立精准动态档案,让党员职工成为企业联系员工的纽带桥梁,积极为大家办实事、解难事,通过心连心打造企业凝聚力工程。
兴唐米业将“一家人”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公司现有少数民族职工132名,占全体职工约68%,通过对各族职工管理到位、关心到位、服务到位、培养到位等举措,争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范,营造和谐融洽的企业氛围,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与企业发展“双赢”乐章。
近年来,灵武市不断强化服务引导,2022年争取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87万元,促进民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14家民族贸易企业贴息资金2104.99万元,新申报新澳农牧等民贸企业16家,助推全市经济健康发展。2021年,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21.66万元。灵武市连续十年荣登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和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荣登2022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25位。民族团结之花结出繁荣发展、共同富裕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