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逐“绿”而行向新而生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0-09访问次数:字号:[]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生态破题,多措并举治理生态环境,做大做活“水”文章和城市绿地建设,新建湿地公园、打造景观水系,多措并举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环境保护治理,着力打造绿色宜居公共空间。如今,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加强湿地保护 营造诗意水生态空间

  在距银川市区9公里,临黄河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湿地,是银川市历史上“七十二连湖”中“长湖”的核心部分,它就是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湿地公园。秋日时分,漫步鸣翠湖,可摘初秋莲蓬,追风中芦花,赏路边野菊,观白鹭齐飞,感受惬意悠然的慢生活。

  “自2005年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园以来,管理站在湿地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整个公园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显现,湿地景观更具特色,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银川鸣翠湖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湿地保护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鸣翠湖恢复湿地面积达478.27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1.15%,形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可供栖息繁衍和生存发展的实体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发现有鸟类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还发现了宁夏鸟类新纪录4种。

  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王筱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银川市持续加大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谋划实施“美丽河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以打造“塞上湖城”、建设“美丽银川”为重点,持续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民实践体系,为走好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实现人与水、湖与城的和谐共处,银川市正以全国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河湖水系连通,构筑绿色水网体系,加快水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聚力长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持续巩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此外,根据自治区建设“黄河金岸”的规划,银川市重点建设了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银川黄河湿地公园,2022年恢复河滩泛洪湿地5.3万亩,着力打造沿黄生态廊道。

  多年来,银川市通过实施东南水系建设工程和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对鸣翠湖、宝湖、月牙湖等湖泊、沼泽湿地,实施了扩湖整治、退田(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建设,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新增湿地面积8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300多公顷。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南塘湖、丽景湖等市内小型湖泊进行清淤改造,建成了一批以湖泊、水系为主体景观的休闲水生态场所,为市民营造了舒适的生态空间。

  改善城市水环境 让生活更美好

  近年来,银川市以提升水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力争让生态水环境系统成为魅力四射的景观带、水韵十足的生态带。

  2021年4月,作为银川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银川市水务局实施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3条14公里沟道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工程。“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夏天走在沟道欣赏风景,心情十分舒畅。”市民苏方贤告诉记者,过去第二排水沟的水是浑浊的,而且还散发着臭味,让人无法靠近。现在经过整治提升后,这里的水环境越来越好,连鱼都多了起来。

  据了解,2017年起银川市采用“一沟一策”的方法,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对9条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治理。2018年,全市已全面消除9条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过去的臭水沟经过截污纳管、清淤和水生植物的种植,变成了景色宜人的带状休闲湿地,供市民休闲和散步。

  在源头控污上,我市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1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6%,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在中段提升上,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绕城高速公路内全面禁止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停搬迁,小散乱养殖场全部退出城区,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在末端兜底上,大力开展人工湿地建设,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生态治理,进一步增强水体自净循环能力,不断提升入黄水质。尤其是建成的滨河水系,南北贯通50公里,串联入黄湿地8处,形成面积1.1万亩的水系,截流9条入黄排水沟水体汇入,确保北大沟入黄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打造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绿色生态廊道。

  为实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银川市水务局先后实施了滨河水系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和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工程,如今,银川市内各河湖丰盈澄澈,鸟儿翩跹,城市各个湖泊湿地已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摄影打卡的必去之地。

  “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支撑,事关发展全局,惠及民生福祉。”银川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表示,接下来,市水务局将以推进用水权改革为抓手,严守“三条红线”约束,以更大力度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助推银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小微公园及绿地 扮靓城市空间

  9月26日下午,家住金凤区丽园南区三期的李文珍带着孩子到家门口去年新建的小微公园里玩耍。在这里,老人们在休闲椅上聊天,孩子们在健身设施上运动,一派温馨惬意的场景。

  该小微公园位于金凤区宁安大街与长城路交会处西北角,公园构建了乔、灌、草结合的道路立体景观与开敞休闲空间。“走着逛着,看着美景,心情肯定很好。小微公园满足了我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李文珍乐呵呵地说。

  如今的银川,像这样无门无墙、随处可进的小微公园星罗棋布,见缝插绿、造景添彩,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清新绿色。据银川市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以来,该局利用城市拆迁地、边角地、弃置地实施绿化并融入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一园一品”的独特韵味,一共打造了80多个小微公园,总面积达到160.5公顷。

  除了小微公园,今年,银川市在建成区内首批试点开放12处共享绿地,总面积约529亩,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亲绿、近绿、享绿需求。共享绿地还附加了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并提供了帐篷露营、冷餐休憩、亲子互动、运动健身等更为丰富的选择。“这些年银川打造小微公园和绿地,周末带孩子游玩有了很多去处。”市民刘柯程说,绿地周围设施完善,不仅有球场、健身器材等,还有卫生间,生活在银川很幸福。

  银川市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根据银川市建成区蓝绿空间结构和“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特色,从小微绿地改造建设、湿地保护建设类、绿道绿廊建设、水体生态和景观修复等4个方面,对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8项评选指标进行针对性提升,为城市打造新的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