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绿”为笔厚植生态文明底色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1-01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典农河畔,一位市民正悠闲地拉着二胡(10月31日摄)。
10月31日,在金凤区正源南街与典农河交会处的绿地上,阵阵悠扬的二胡声传来,沐浴在秋日暖阳中,市民周先生坐在缓缓流淌的典农河畔,忘情地拉着二胡。草地、蓝天、白云、飞鸟,还有缓缓流淌的河水,以及他身旁五彩斑斓的秋景,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愈发靓丽的生态底色,是金凤区协同推进“增绿、用绿、护绿”行动,交出的一份“高颜值”的生态环境答卷。
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指出,美丽银川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提升攻坚克难的能力、付出百倍艰辛的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银川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宜居金凤开窗见绿
距离这位市民不远的金凤五路两侧,配套绿化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明年春天,这里也将绿意满满。近年来,金凤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抓牢重点、扭住关键,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高质量落实,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在长城中路与灵芝巷交会处西南侧的小微公园里,市民张先生正坐在长椅上晒太阳,他身旁的一方小沙坑里,两岁的小孙女正拿着沙漏、小铲子运沙子,玩得不亦乐乎。远处的乒乓球台边、篮球场上,市民挥汗如雨,享受着运动乐趣。通过精心设计,这处小微公园,既能让市民带娃遛弯,还能进行日常体育锻炼。“这个公园建成后,我几乎每天都会来转转,走一走,看一看,心情就好了。”张先生笑着说。见缝插绿的小微公园建设,为市民勾勒出了一幅出门见绿、推窗见景、移步入园、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美好画面。
立足优越的林业生态资源禀赋,金凤区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聚焦城市生态功能完善,努力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展现新作为。在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的红线下,科学拓展绿化空间,2023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的190亩造林任务。聚焦城市生态功能完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今年新增8个小微公园,为辖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让辖区群众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进而爱护自然。截至目前,三绿指标跻身银川市三区之首。同时,依托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等节日,持续开展生态保护普法宣传,向辖区居民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生态环境向好发展。
共同守护每一抹绿
要植绿造绿,更要爱绿护绿。这些年来,金凤区推动“林长制”高效运转,力争守好每一抹绿色。
10月30日一大早,宝湖公园管理员老陈和同事们就开始了每天的固定工作——巡查。“公园里的边边角角都要巡查到,尤其秋冬季节,更要注意防火。”老陈一边说着,一边四处查看。截至目前,金凤区围绕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203人。同时建立健全林草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协同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部门联动联治,切实解决森林资源保护、涉林案件办理等重难点问题。联合政府督查室,紧盯目标任务,不定期对林长制工作进行督查。严格落实林长提示单制度,运用好督导、提示、通报等工作措施,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重点解决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瓶颈、堵点、短板和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辖区林地管理,金凤区林长办公室还不定期组织召开护林员培训会议,就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辅导。
今年以来,金凤区运用宁夏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辖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推动“林长制”高效运转,推行“林长+”联动机制,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一把手”主动巡林护林,推动镇、街道林长切实扛起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责任,实现“林长治”长久目标。发挥“一长两员”优势,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实现林长制工作成效最大化。出台印发林长制配套制度10项,着力构建“三级林长+生态警长+生态检察长”组织体系,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绿化新局面。
好山好水出真金
一抹绿色植下厚重的生态底色,也让好山好水真正成为“真金白银”。这些年来,金凤区立足辖区实际,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向改革要动力,向生态要红利,努力实现“绿富”双赢。
金秋时节,走进金凤区丰登镇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一幅美好的生态画面映入眼帘,大片金灿灿的菊花开得正好,成片的桃树下,鸡、鸭、鹅在悠闲漫步,不时啄食着掉落的果子和草地上的小虫。建园以来,利思·田园蜜语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家禽养殖,目前初具规模,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
在森淼生态旅游区,能看到同样的生态之美。历经20多年建设改造,这里完成了一片荒漠向生态绿地的转变,目前旅游区共经营利用林地1770亩,园区森林覆盖率达70%,成为银川城南的“一叶绿肺”。森淼生态旅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初开园至今,参观入园人数达3万余人次,旅游门票收入突破30万元。
金凤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凤区坚持生态规划“塑形”,着力推动“立体治理”,以“增绿”“用绿”“活绿”为抓手,积极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造林,支持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国土绿化,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和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通过探索林业发展新模式,努力做活“林文章”、做强“林经济”,实现生态改善和绿色发展“双赢”,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