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银川:农田水利建设正当时绘就来年好“丰”景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1-09访问次数:字号:[]

 

灵武市开展秋冬农田水利建设(9月19日摄)。

  11月8日,走进银川市田间地头,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队正忙碌不停,挖掘机机械手臂上下飞舞,农户们挥锹铲土,清理沟渠杂草,现场机器轰鸣声、人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大家伙儿齐心协力,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自9月19日银川市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上下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积极动员,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开展,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扎实推进以沟、渠、田、林、路全面配套及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为目标的农田水利全面转型升级。

  紧盯目标

  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

  贺兰县习岗镇经济桥村一社农渠因年久失修,部分沟渠破损严重,给附近农户引水灌溉和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农户的收成和经济收入,成了村民们心中的一件“堵心事”。

  群众所盼,即为工作所向。经济桥村党支部紧扣主题教育总要求,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突出重实践要求,“用心”解难题,“用情”办好事。前期,经济桥村党支部通过广开言路,积极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针对一社村民反映最多的“农渠长期失修影响生产生活,急需整修”这一问题,村“两委”召开专题会议,对一社农渠修整工作进行讨论研究。

  10月中旬,农渠修整工程正式动工,通过半个月的紧张施工,修整了全长约500多米的U型灌溉水渠。修整后极大地缓解了农田灌溉压力,辐射灌溉农户60余户。“水渠修好了,农田灌溉就不用发愁了,村委会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看着新修好的水渠,村民韩长山高兴地说道。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保障“三农”发展的底盘基石。今年我市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积共46.87万亩,重点建设片区55个,自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各县(市)区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持续抓好方案细化、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积极推动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县(市)区积极利用本级财政“一事一议”、一村一年一事、人大意见建议、政协提案等筹措资金,多方位开展本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结合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同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各项工作开展,努力打造“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渠通畅”的农村新貌。

  多措并举

  高效高质完成建设任务

  五渠村、先锋村、杨显村位于永宁县胜利乡政府西侧,东至唐徕渠、西至西部水系、南至唐徕渠、北至水系附沟,共有耕地2.1万亩,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土地6000余亩,村民全年外出务工达2000多人次,务工年收入900多万元。

  胜利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填平补齐的原则,规划了五渠村、先锋村、杨显村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片区面积2.1万亩,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胜利乡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解决群众最需要的生产困难相结合,与植树造林相结合,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相结合,清挖淤泥、疏通沟渠,平整沟坡、平直路肩、整治林带,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灌排难,行路难等民生问题。

  而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片区则坚持把“节水、挖潜、配套、修枝、抚育、造林、沃土”贯穿始终,通过“清、铲、整、修”四步法,进一步细化沟道整治工序。同时紧密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成立工作专班,完善“领导包抓、干部包村、党员带头”机制,根据实施方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分解到地块、压实到村队,充分发动群众出劳出力,全面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灵武市郝家桥镇沙江片区则强化项目带动,筹措资金用于渠道砌护、路灯亮化、道路硬化等方面,全方位夯实农业产业基础,配套基础设施。据悉,该片区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成效”的原则,严格项目程序,加强第三方监理监管,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建设质量,重点打造沙江村、十里墩村、沈家湖村3个镇级示范方点1.1万亩,巩固提升关渠村、吴家湖村、郝家桥村建设方点1.93万亩。

  强化管理

  充分发挥基本建设综合效益

  连日来,各县(市)区广泛宣传动员,持续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如永宁县、灵武市采取协商议事等方式,分别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8.5万、20.4万工日;灵武市、西夏区、贺兰县均组织千余名干部职工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义务劳动;贺兰县利用各类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县上下热火朝天、大干快干实干的良好氛围。

  建设是基础,管护是关键。各县(市)区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切实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建轻管”的突出问题。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各方主体作用,管好在建项目的安全生产,把好在建项目的工程质量关。对已建成项目,压实建后管护责任,明确管护标准,多渠道筹措管护经费,积极探索推广“村党支部+合作社”、专业化公司托管等建后管护机制,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破解小农户分散经营管护难题。

  同时,全市上下将紧盯中央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等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划要求,提前谋划2024年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和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加强与国家部委、自治区相关厅局沟通联系,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逐步把我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打造成为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