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地磁台今昔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1-30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在建中的北塔地震主题小微公园。
最近,经常在北塔湖拍鸟的一位鸟友在本地鸟友群里,分享了一张海宝公园里“新建筑”的照片,很多人好奇追问,才知道照片中是焕然一新的北塔地磁台故址,再有一个月时间,这里将变身成为以“旧址新颜、指趣海宝”为主题的地震科普小微公园。那么新的“地磁台”迁去了哪里,地磁台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迁址……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探究竟。
从宁夏第一个地震台说起
绕过海宝寺往西北方向走,能看到一片灰白风格的新修建筑,建筑前的湖水,与冬日晴朗的天空相映衬,显得格外宁静;与这份静不同,一些在建筑群空地上跳广场舞的市民,让这里“动静结合”,也驱散了这个冬日的寒冷。
“就是那里,之前是北塔地磁台,现在已经搬走了。”经常在海宝公园健身的市民马玉兰指着新修的建筑群说,“这里以后就是公园啦,但不知道之前的那个监测机构搬哪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记者联系到银川地震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常兴,他耐心回答了市民的困惑,“这要从宁夏第一个地震台——银川地震台的建立说起。”
1953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银川市筹建宁夏第一个地震台——银川地震台,标志着宁夏地震观测的正式启动;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设立宁夏地震分室,管理地震观测工作,并在银川贺兰山小口子建地震台,“这是宁夏建立的第一个地震观测台站,当时相关部门都还没有成立。”常兴说,银川基准台地磁观测台是从1970年开始的,地点在中山公园,“架设了一部观测仪器,每天通过人工读数进行监测;1972年,搬至宁夏地震队办公楼后观测,方式从人工读数改为自动记录。”
但由于观测环境干扰大,1973年,经过综合考量,决定选在银川海宝塔西北处建北塔地磁台,有资料记载了当时的建设数据——“建办公室5间,仪器室5间,职工住宅10间。”常兴说,从1975年建成到2021年迁址,46年里,从这里产生的地磁数据对宁夏地震监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次修建后迁往新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塔地磁台进行了翻修增建。之后,分别在2007年和2011年对地磁台进行了修建,“这两次修建都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地磁监测。”常兴介绍说,之所以迁址,也是为了更准确地监测。
原来,地磁观测一般都要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开展,最早在建北塔地磁台的时候,周围还没有公园和住宅,几乎没有人为干扰。但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海宝公园已经成为银川市城区居民休闲的核心场所,这对地磁监测也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干扰。
迁址,势在必行。2021年新址施工建设,2023年银川地磁台插旗口一般站正式进行观测——这也意味着,原北塔地磁台,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准备迎接属于它的新的蜕变。
旧址换新颜
常兴介绍,目前北塔旧址,还保留着部分观测任务,其他场所中,有的还作为办公使用,有部分观测室及旧设备,将改造成地震科普展馆,变成科普阵地继续发挥价值。
“之前北塔地磁台同时发挥着行政职能,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在那里办公,而迁址后,已将行政办公区搬至自治区老年大学附近,而观测内容,则全部在贺兰山插旗口的观测站进行,它可以为地磁场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提供长期的、连续的、可靠的地磁资料。”常兴说,新址运营后,通过仪器设备可自动进行监测,数据24小时实时传输,不再需要人员在贺兰山站点上值班,在接收到的数据后,工作人员会远程进行数据监测、采集和处理,第一时间为宁夏地震预报提供相应的数据。“在地震发生之前,会对该地区地磁磁场造成影响,所以地磁的观测,都是24小时观测,数据一旦有异常,工作人员会抓紧时间进行数据判定,这对地震预报有着重要的数据辅助作用。”
据了解,海宝公园北塔地磁台旧址改造提升项目从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结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绿化种植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园林土建工程(包括铺装工程、小品工程)、亮化工程、海绵工程、现状围墙拆除工程等,改造完成后将完善和优化公园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景观道路。很快,这里将以新的面貌和市民们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