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银川人工养鱼小传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2-11访问次数:字号:[]

水产巷。记者 李振文 摄

 

1955年,成立银川养鱼试验站,鱼塘修建在北塔乡教场湖。

  在今天的北京东路北侧,进宁街和民族街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名叫水产巷。小巷很小,宽七八米,长不足500米,穿行在单位与密集的居民区间。小巷所在,既无渔场,亦无湖泊,缘何得名“水产”?其中原委,藏在久远的时光里。

  教场湖与水产试验场

  上世纪30年代《宁夏省水利专刊》所附的“宁夏全省渠流图”中,在银川城北城墙(今北京东路一线)外,有一处硕大的湖泊,名为“教场湖”,东西长3000余米,南北宽约1500米。此湖得名,是因明代在宁夏城德胜门(即北门)外设有演武教场,就在湖岸北侧,因名教场湖。

  时光的脚步中,这片硕大的湖泊逐渐耗减。但直至1949年,仍保有相当的体量。1958年,就在这片湖域的中段,建起了宁夏水产试验场,其西段变成了稻田,东段则退化为沼泽。这样的地貌,在上世纪80年代的银川市区地图中,仍可窥得一斑——在北环路(今北京东路)以北,是一大片满布淡蓝色条块标识(指鱼池)的区域,由宁夏水产试验场发展而来的宁夏水产研究所,便坐落其中。

  而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水产巷,此时还没有出现。它就静静地伏在某个水面之下,屏着呼吸,只待时光的脚步来临,便从这片生机的淡蓝中跃然而出。

  人工养鱼序幕的开启

  走在今天的水产巷,景貌早已巨变,用“沧海桑田”形容都不过分。但毫无疑问,这里烙印着银川与宁夏水产研究最早的步履。

  《银川市志》(1998年版)记载,银川市属西北干旱地区,得黄河之利,自秦汉时期兴修水利引黄灌溉以来,引水资源主要用于发展种植业,水产业仅以简单的天然捕捞为主,规模小,产量低。民国时期,银川地区灌溉面积扩大。因有灌少排,自然水面及湖泊资源分布较广,成为天然鱼类等良好的生存环境。但“丰富的渔业资源多未利用,水产业无人工养殖,长期延续了古老的天然捕捞方式,鲜鱼产量寥寥无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银川的水产业经历了缓慢的发展过程后,实现了由天然捕捞向人工养殖发展的历史性转变。1955年,宁夏水产试验场在银川建立,1959年又相继建立了银川市渔场和永宁县渔场。由此,揭开了银川历史上人工养鱼的序幕。

  1955年开始的苗种引进

  回顾这段过往,《银川市志》中这样记载:“当时(1955年),在市区北郊低洼盐碱荒地上创建宁夏水产试验场,建成池塘240亩,从南方调进鱼苗,开展鱼种培育和人工养殖成鱼的试验研究。”

  据统计,银川地区土著鱼类有24种,隶属于6科20属。其中的经济鱼类,较为人熟知的有黄河鲤鱼、鸽子鱼、长须铜鱼、鲶鱼、鲫鱼等等。而自1955年起,随着银川淡水养鱼试验站的建成,银川即开始苗种引进。1958年,首次引进珠江、长江天然草、鲢鱼种,之后南方四大家鱼引进试验成功。

  在这一起步时段(1974年以前),银川市人工养鱼所用的鱼种大多从湖北等省调进,多以“夏花”(体长达3厘米左右的稚鱼,因出塘正值夏季,故称夏花)为主,且鱼种运回宁夏后损失50%左右,放养后成活率仅有10%左右,对渔业生产十分不利。

  第一个鱼种生产专业基地

  这一情形的破局,出现在1974年。

  1972年,贺兰县成立国营渔场,建成池塘320亩。1974年,又成立了国营第二渔场,有天然水面800亩。也是在这一年,贺兰县购买和选留亲鱼,建设催产和孵化设施,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首次孵化“水花”(指孵出3~4天,可以下塘饲养的仔鱼)成功。“1976年,贺兰县鱼类种苗自繁自育成功,扭转了‘南苗北运’的局面,为当地解决鱼种为源提供了新的途径。”《银川市志》中写道。

  1979年后,银川市全市个体养鱼户和养鱼场点激增,鱼种需求量增大。1982年,为了适应渔业的需要,贺兰县第一渔场改建为鱼种场。建成孵化设备1座,年孵化鱼苗1000多万尾,成为宁夏第一个鱼种生产专业基地。

  再往后,1995年自治区鱼苗鱼种繁育中心在贺兰县建成,同时配套建设银川市郊区百溪名特优苗种繁育中心,苗种繁殖能力进一步扩大。次年,“全市共组织外调各类苗种万余尾。从苗种调运和自繁的品种、数量看,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已引起养殖户的重视。”《银川市志》(2019年版)中记载。

  至2005年,银川市全市养殖的名特优新品种已达30多个;苗种自繁能力达到2.5亿尾,占苗种总需求量的50%以上。

  记者 李振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晓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