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倡导文明新风尚 传递社会正能量 银川:以文明之美塑发展之魂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1-25访问次数:字号:[]

  在银川,文明和谐的景象遍布城乡巷陌,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新风正气不断积聚,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融入城市肌理,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风尚。

  人心暖了

  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随身携带垃圾袋,看到垃圾随手捡起,用实际行动美化城市环境;用废旧木板制作小椅凳送给左邻右舍;为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孩子们学习书法……这些仅是今年67岁的老党员郭信来参与社区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缩影。

  在像郭信来这样的志愿者的带动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好人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全市近3300支志愿服务队、97万余名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送关爱 文明实践树新风”“文旅旅游进景区”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场次。同时,积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老谢和母亲河的故事”“‘红领巾’小手拉大手 禁毒宣传进万家”等一批示范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好人风尚,催开道德之花,银川常态化培育选树推荐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039名,“新时代好少年”28人,通过公益广告、展览展示、宣讲报告会等方式,开展宣传先进模范活动50余场次,并制定《银川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推荐评议、学习宣传、关怀礼遇、日常管理,发挥典型表率引领作用,使好人典型呈“金字塔”式良性发展。

  烦心少了急难愁盼得以解决

  “过去这个路口车流量大、交通指示灯灯时长,早高峰的时候非常拥堵,快速化改造后通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运输司机靳宁说,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的堵点打通后,真正实现了快速化通过,民族街南北向的灯时比以前短了,对于跑运输的司机来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民生和幸福工程,通过实实在在的办法和抓手,努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仅赢得了大家对创建工作的支持,也赢得了人心、民心。去年银川共计打造“怀远夜市”等42个文明城市示范点,通过“柔性”执法守护百姓家门口的幸福,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策划开展城市文明标语征集、文明城市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不断巩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圆满完成民生“十心”实事50件,让市民受益、获群众点赞;注重“里子”“面子”一起抓、“地上”“地下”同步建,大力实施交通疏堵、清洁取暖、美丽河湖、海绵城市、功能完善“五大工程”,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与此同时,随着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文明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争做文明银川人”主题活动广泛开展,也让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一般浸润人心,悄然构筑起城市文明的模样。

  乡村美了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爱情不能用金钱衡量,拒绝高价彩礼,节俭办婚礼的方式很好,用文明定格人生最浪漫的瞬间很有意义。”前段时间,在金凤区良田镇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哈小虎幸福地说道。面对动辄十几万元的彩礼,近年来良田镇一改常规,组织了五届移风易俗集体婚礼,几十对新人在乡亲们的祝福中喜结连理,婚礼“打折”换来了幸福的“加分”。

  文明乡风的涵养和培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银川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持续用力,积极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节办、厚养薄葬,杜绝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一项项有力举措打破乡村的陈规陋习;一个个典型模范带动乡亲们见贤思齐;一场场民间宣讲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好声音”。

  走进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十分醒目,从村务公开到环境卫生整治,从婚丧嫁娶到邻里纠纷调解,都有明确规定。“大家在一个村上就如同亲人,只有家家和睦、户户和谐,才能奔向美好生活。”村党支部书记秦德胜说。

  建立村规民约是管好办好村内事务的重要手段,银川各地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让村民真正成为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此外,我市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农民运动会等主题活动,举办各类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结合“百乡千村万户”行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示范户”“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攀比心、得失心淡了,扶贫助困、帮扶助学的人多了,不断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快乐多了

  幸福感获得感提升

  全民健身操、反诈骗宣传、便民服务……在兴庆区富强社区红运新村,一股文明幸福之风迎面扑来。“自从家门口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人的生活是越过越丰富,在小广场上健身、在长廊里听讲座,生活安心、舒心,更暖心。”居民高秀英说。

  红运新村建于2000年,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几年前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时,社区党委书记吴卫双逢人便问“缺点啥”,大家的答案很一致:“不缺吃和穿,就是环境差,日子闷。”随后,110平方米的废弃房屋被改建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点,950平方米的闲置裸露空地建设成红雁领航文明实践邻聚里广场,用于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家风宣讲、文体健身、红色展演等活动,还同步打造了红色共享小屋、爱心驿站、邻聚讲堂等“邻聚微站”,以更便捷、更直接的方式激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至哪里,银川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提质扩面为目标,以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为抓手,实现了由探索前行向深化拓展、由梯次推进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覆盖全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54个、实践站542个,并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延伸文明实践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深入实施“修心”“养德”“守法”“科普”“崇文”“正风”“创建”七大行动,围绕提高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法治观念、科学素质、文化涵养等20项重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

  精神文明建设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势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群众的生产生活,文明的力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加速提升。今天的银川,人人都是文明践行者,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城靓,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