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七子连湖 看绵延碧水 听“连湖”故事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7-17访问次数:字号:[]

夏日的七子连湖,水草丰茂、湖水清澈。

七子连湖沿岸,高楼林立。

  七十二连湖

  七子连湖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中东部,水域呈南北纵向分布。这里水域广阔,湖岸线绵长,周边分布着众多现代城市居民小区,是金凤区南端的一处水意美景、生态福地。

  七子连湖南起南绕城高速公路,北至鲁银·城市公元小区,东临唐徕渠,西到灵水街,为永久性淡水湖,规划湿地面积1.02万亩,现有湿地面积4720亩,湖泊水面面积3685亩,年均水深0.4米,蓄水量1474万立方米。

  一座西北内陆城市,却有着“水抱城”“七十二连湖”之称,有着宛如江南的湿地美景,不可谓不神奇。而这一切,与黄河及这片土地上悠久的灌溉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滔滔黄河从银川平原穿行而过,因为地势平坦,河床屡屡改道,加之引黄灌溉,使得银川平原和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高地上,留下了众多的湖沼湿地,像串珠一样呈链状分布。不过,这里的“七十二连湖”只是一种形容数量之多的用语,并未具体,更非特指。

  但是,翻阅旧时地图,这一称谓曾被真正应用到一个特指的湖泊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七子连湖。在一份1935年官方测绘的宁夏区域地图中,当时的宁夏县(今属银川)城池西南部,有一处面积巨大的湖泊,名称处标注着“七十二连湖”。此湖位于良田渠与唐徕渠之间,南北绵延伸展,从北至南跨越五里台子、南庙、高庙台子等旧时地域。与现在的地图对比,该湖正处于今天七子连湖所在地域,只不过当时的湖域面积比今时大许多。

  湖泊水域的变迁

  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及发展变化,旧时地图中的地名标注多有变数。

  在同时期1936年《宁夏省水利专刊》所附的“夏朔两县各渠退水沟道形势图”中,这处硕大绵长的湖泊,又被标注为“银水湖”,其北端一直到今天保伏桥一线,与化一湖(今华雁湖)连通。然后,再向北,化一湖又与罗家湖、王家湖、金陵湖和池子湖(今阅海一带),逐一相连。这一系列湖泊,水域连绵、沟连贯通,如串珠般绵延排列,印证着自古以来在银川平原上上演的“连湖”盛况。

  事实上,七子连湖所处区域,昔日为丰盈堡和宁城之间的地域,这一带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地图里,还是更早的明清地方志记载里,都分布着连绵众多的湖泊。

  时光演进,在上世纪80年代的银川地名图里,这处浩大的湖泊已经面貌大变,整个湖域都标示着“沼泽”的符号,而它的北端与华雁湖已遥遥相望,第二排水沟从其南部穿过,然后行经位于其东南近旁的面积较小的疙瘩湖、亮水湖。

  引人注意的,此时这处湖泊再次被称为“七十二连湖”。《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对这一名称是这样解释的:“原为纵贯今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域湖泊的总称。古已有之,疑为唐代千金陂。‘连湖渔歌’为清代《宁夏府志》所载朔方八景之一。后随农业水利发展或移泄、或干涸、或缩聚。今银川市城区南1.2公里、郊区良田镇(今属金凤区)内尚有其存留之一泓,仍沿用此名。”

  2002年的转折

  昔时的记载,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生于1949年的银川市民王东强,曾经在这片湖泊附近居住过。他回忆说,在他很小的时候,这里远不像现在是成片的巨大水域,而是零散分布着几个互不相连的湖泊。“过去湖里都是芦苇,周围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要是想去湖对岸,得绕着湖边走好半天。”另一位采访中遇到的市民郝世荣则记得更清晰些,“有好几个湖,其中一个属于五里台村,东边的属于高桥村。”

  2002年,“塞上湖城”建设拉开帷幕,重现历史中“七十二连湖”盛景的脚步开启。当年,银川实施了32处湖泊、沼泽湿地保护工程,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12000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261公顷。当时的七子连湖,是在高桥村湿地的基础上开挖而成,还不似今日规模。今日的七子连湖,绵延壮阔,生机盎然,这般水意盛景的真正形成,是在2013年。

  如今,伫立在七子连湖之畔,岸边丰茂的苇草随风摇曳,湖中的碧水倒映着蓝天。放眼远处,一座座建筑美观的现代楼宇,矗立在湖畔,一幅环境整洁、风景宜人的美丽城市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