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风物银川 > 风物银川

至迟于明末形成 鸣翠湖历史探源 黄河故道遗迹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7-31访问次数:字号:[]

夏日的鸣翠湖生机盎然。

鸣翠湖盛开的荷花。

  近日,鸣翠湖千亩荷花迎来盛花期,广阔的水面上,莲叶田田,荷花婀娜,为期一个月的2024年第八届鸣翠湖荷花节也在此际启动,引来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欣赏荷花之美,领略宁夏二十一景“鸣翠湿地”的独特魅力。

  鸣翠湖,风光之美自不待言,而在这美景背后,其文化与历史底蕴,也同样丰富而动人。

  鸣翠湖,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境内。湖域南起孙家湖,北至银横公路,东临惠农渠,西靠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分为南湖、北湖两部分,南湖为鸟类保护区,北湖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湖泊湿地总面积8789亩,水面面积5200亩,年均水深1.2米,年蓄水量416万立方米,年入湖水量700万立方米左右,共有引黄补水口2处,分别为惠农渠补水口及汉延渠补水口,排水系统主要由四三支沟构成,是银川东部最大的自然湿地保护区。

  鸣翠湖西距银川市区约9公里,东临黄河约3公里。追溯这处湖泊的起源,与它身边的这条大河密不可分。

  黄河流经地势平坦的银川平原,无论地质时期或历史时期,河道均曾在平原上来回摆动。这种摆动,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迹可寻——由黄河故道形成的湖泊,便是证据之一。

  查看今天的银川地图,在黄河西侧,惠农渠与汉延渠之间,有一些湖泊,如鹤泉湖、周家湖、阎家湖、清水湖、福家湖……大小一不,呈南北一线分布,它们均为黄河故道遗迹。鸣翠湖也在此列。

  明白了鸣翠湖的成因,我们不妨再探究一下它形成的具体时间。这牵涉到黄河是何时由上述一线故道迁徙到今日河床的。

  已故的宁夏地理学者汪一鸣,生前对银川湖泊形成多有研究。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怀远县……本名饮汗城……其城仪凤二年(677年)为河水泛损”。在汪一鸣先生的考证中,怀远县旧城故址应在今掌政镇洼路村一带。唐朝的怀远旧城,应该靠近黄河,否则不可能为河水泛损。所以,上述清水湖、鸣翠湖一线湖泊,至少在唐代初期还是黄河河道。

  又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高台寺:城东十五里,李夏废寺……庆恭王重修之。下有大湖万顷……”“高台寺城:城东十五里有废城,台居其东……”该“废城”(高台寺城)应为怀远故城,但明代中叶这里濒临的已是大湖而非黄河,说明黄河主流已经东徙,遗留下的古河道形成了长形的湖泊。

  此后,清代乾隆《宁夏府志》记载:“高台寺:旧在城东二十里,为黄河崩没。明万历时,庆府移修,在清和门外红花渠东。”也就是说,明弘治年间之前重修的高台寺又为黄河“崩没”。推算其时间应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

  所以由以上一系列记载,汪一鸣先生作出这样的推断:汉代至唐代初期,黄河河道大致位于清水湖、鸣翠湖一线,以后很长一段时期,黄河主流几度迁徙于此线以东地带,时而东徙,时而折回;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黄河主河道曾一度占据此线,并强烈冲刷左岸,以致将明中期重修的高台寺冲没;直到明代末期之后,河道主流才最终东移,迁至今河床位置。

  也就是说,具体到今天的鸣翠湖水域,至迟在明代末期,才作为湖泊最终定型,至今约400年。

  道祖湖与岛嘴湖

  探究过鸣翠湖具体形成的时间,那么,古时的鸣翠湖又有何名称?或者说属于哪一湖泊水系?这一点,在成书于1780年的乾隆《宁夏府志》中可以找到一些踪迹。

  该志所附“舆地全图”中,在汉延渠与惠农渠之间,今鸣翠湖所属区域,有着一片连绵、密布的大面积水域,上面标注着“连湖”的名称。若以此图为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说:今天的鸣翠湖,属清代这处“连湖”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鸣翠湖景区观景塔南侧,有一小块伸入湖水的半岛状陆地,这里有一处与鸣翠湖的历史有关的遗迹——古井。

  古井,曾是在此存在过的一处名叫“道祖庙”的建筑的遗迹。我区已故文史专家贺吉德曾对此作过考证:“清雍正年间,一游方道士至此……四处化缘,建道祖庙一座,供奉太上老君,庙侧湖泊遂称道祖湖。清乾隆三年道祖庙圯于地震……从此道祖湖之由来鲜为人知,口口相传,讹为岛嘴湖。”

  采访中,一位姓张的70岁本地人说,从他记事时起,这座庙已经不在了,庙址处仅有三间破旧的平房,里面住着一个外地来的鳏夫。不过,在那里附近的地面上,他见到过不少建筑遗迹和塑像残块。至于此湖在当时的名称,张师傅说也没具体的名字,“每次去那里时,我们就说‘到大湖去’,或者‘去道祖庙那边去’。”

  与鸣翠湖密切关联的这处古庙,建于何年、毁于何时,除了贺吉德先生的记述,目前还未找到明确的史料记录。但由当地人的讲述,这座庙宇荒废已久,却是可以确定的。如今它的遗迹只剩观景塔附近的那口古井,似乎在绿草掩映中诉说着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