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有个阁第湖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8-30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改造后的阁第湖公园。
阁第湖。
阁第湖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友爱街与银通路交会处东南侧。湖区水域面积约173亩,围绕其修建的阁第湖公园占地面积约480亩。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为野生湖泊的阁第湖,如今已是银川城东又一处与居民区相伴相依的生态湿地。
曾名锅底湖
阁第湖原名锅底湖,名称朴素而直接,一听便是自然生发于民间。银川地区以此称呼的湖泊并不止这一处。清代《乾隆宁夏府志》卷三“山川”记载:“陈家湖、西湖、锅底湖……皆在丰登堡。”不过,一如文中“在丰登堡”的标注,这里的锅底湖并不是今天的阁第湖,而是指位于今天金凤区北部的元宝湖(亦旧称锅底湖)。
至于阁第湖之前为何会被冠以锅底湖这一形象的名称,记者在走访中,一位生于1938年的大新镇当地人项孝这样解释:因为这个湖坡度较陡,越向中央走,湖水越深,以至平时湖边苇丛茂密,而湖中间一根芦苇也不长。
项孝老人的解释,自然是从湖的纵剖面形状来说——确实很像平时用的铁锅。可作比较的是,江苏宿迁市泗阳县也有个“锅底湖”,有考证者对其名称的解释是:因湖边缘的整体形状,像过去使用的一种尖底铁锅。
有趣的是,若从卫星地图上查看,今天阁第湖的俯瞰形状,也很像一口圆锅。而且,其东南方向还伸出了一处方形水域,如一个手柄,使湖整体外形更与手持炒锅颇为相似。
“锅底湖”名称究竟何来?在尚无更多佐证的情况下,项孝的这种解释更可靠些。毕竟,经过时光变迁,湖泊的水域外形,变数会很大。
灌区次生湖
阁第湖东与燕鸽湖毗邻,与燕鸽湖、碱湖、孔雀湖、章子湖等湖泊,一同构成银川城东一道南北向分布的连绵湖泊水系。
历史上的银川平原,曾湖沼密布,在银川城周即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然而,串缀于平原上的这些湖泊,却各有成因。已故的宁夏著名地理学者汪一鸣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解释:这些湖泊中,有一种是年代较久的“牛轭湖”,即黄河古道遗迹;还有一种是年纪较轻些的“渠间洼地湖”,是随着引黄灌区开发,因渠道排水不畅等因素而形成的灌区次生湖。从地图上判断,阁第湖应该属于后者。
在如今阁第湖的东南侧,大新渠与其擦身而过。大新渠为唐徕渠支渠之一,始建年代不详,亦有说“传唐代始开”(《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所以,如果要进一步推断“锅底湖”更具体的形成年代,大新渠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这里,不妨留待有兴趣的专业人士,进一步考证。
回忆昔日景况
生于1955年的银川人赵武强,也是在阁第湖附近长大。在他的讲述里,“锅底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域要远比现在大,还有许多鱼。“湖边的芦苇长得很密,村里人包粽子时都会去湖边摘叶子。湖里曾有好多鱼,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此垂钓者都是络绎不绝。”赵武强说。
“它水质纯洁,风光秀美,夏秋两季,湖里的芦苇生长茂盛,清香高大,湖里还生长着水草……野鸭水鸟也在湖里时出时没……”(《冰钓乐园锅底湖》银川,张钰琳/文;刊于1996年第3期《中国钓鱼》)这是采访中,记者偶然寻到的一篇描写阁第湖当年的文字。虽然,仅为片段摘录,但字里行间的昔日景况仍令人回味。
在赵武强的记忆里,此湖的“衰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他这样形容:“湖面逐渐萎缩,没有了补给水源,水质也慢慢变差,鱼越来越少。2000年之后,基本就看不到钓鱼的人了……”
湖泊的新生
阁第湖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是在2014年。这一年随着银川城东的开发建设,位于建设区域内的“锅底湖”,也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改造。也是在这一轮建设中,昔日的“锅底湖”改名为“阁第湖”,以谐音寓意前景的美好。
“下午时分,阁第湖的水面泛着一种青灰的色泽,湖中央是尚枯的大片苇草。绕湖一周,约1.5公里。湖一面临大新渠,其余三面皆为工地包围,也因此,湖畔并无钓者或游人,只依稀听到苇丛中有野鸭的几声鸣叫,多少显得有些寂寞。”这是2015年,记者第一次来 到阁第湖时写下的一段文字。当时,阁第湖周边正处在火热的开发建设中,一片忙碌景象。
2015年,以阁第湖为中心的阁第湖公园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但是,后来因湖体补水困难及湖底渗漏,湖区常处于干涸状态、无水可观、杂草丛生。为解决这些问题,让周边居民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自2019年起,阁第湖公园开始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对阁第湖进行了湖底清理,并对湖底及湖岸进行全湖体防渗漏处理,在湖北侧增加芦苇岛,湖西侧种植睡莲,促进湖体植物生态平衡。
今天的阁第湖与昔日相比已面貌一新,湖西侧开辟了方便周边居民与水亲近的亲水平台,湖北侧建有形似月亮的建筑,充满艺术感,若从空中俯瞰,宛若一枚弯月镶嵌于湖畔,与湖水相映成趣。从久远时光走来的阁第湖,历经变迁,此时正在开启属于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