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湿地 候鸟天堂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11-18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11月5日,黄河银川段,天鹅在湿地中游弋。 记者 李靖 摄
11月5日,黄河银川段候鸟飞翔。记者 李靖 摄
银川,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闻名,更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备受瞩目。银川的各类湿地,如今已成为候鸟的栖息天堂。凤头pì鹈、骨顶鸡、斑嘴鸭、普通秋沙鸭、白鹭、苍鹭、环颈雉……作为一个生态多样性宝库,银川湿地正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候鸟主要的迁徙通道、栖息地
最近这段时间,在很多银川市民的朋友圈里,都能看到红嘴鸥,它们或成群地飞翔在空中,或突然一头扎进水中轻快地捕鱼。有的则会游在岸边,配合地让人们拍照,还有的立在岸边的石头上,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它的羽毛、看到其灵动的眼神。燕鸽湖、北塔湖、鸣翠湖、阅海、宝湖……如今,这些银川人身边的湿地,不仅仅是人们休闲散步之处,更是候鸟们的家园。
银川湿地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分布密度大、范围广、数量多,在西部干旱地区少见。如今在银川,不论是被国家批准建立的宁夏银川黄河外滩、鸣翠湖两处国家重要湿地,还是被自治区批准建立的阅海、黄沙古渡、宝湖、兴庆区黄河河滩、灵武梧桐湖、贺兰滨河湿地等11处自治区级重要湿地,每一处都成为了候鸟生活的天堂。
“银川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途经地和栖息繁殖地。目前银川湿地野生鸟类有242种,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金雕、白尾海雕、大鸨、小鸨、卷羽鹈鹕、黄嘴白鹭等9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鸳鸯等20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湿地野生鸟类较2017年增加卷羽鹈鹕、遗鸥、黄嘴白鹭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当然,还有像红嘴鸥这样的老朋友每年都会如约而至。”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吕金虎介绍说,这几年,在黄河岸边的广阔水域能看到的野生鸟类数量明显增加,一些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种类、种群也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这说明银川黄河冬季野生动物资源的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在不断提升。”
生物多样性宝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说起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吕金虎介绍说,主要有湖泊、河流、沼泽、沟道、库塘等8个类型。
首先是湖泊湿地。银川市拥有近200个自然湖泊,其中面积超过100公顷的湖泊就有20多个。这些湖泊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农田退水、渠沟补水、季节性洪水、地下水渗集及少量降雨。湖泊湿地常常与沼泽、草甸相连,为鸟类等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其次是河流湿地。在银川主要有黄河和典农河两个河流湿地。其中黄河作为银川最大的河流湿地,其过境长度超过80公里,年径流量高达31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银川市东部,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典农河则穿城而过。“第三类是沼泽湿地(包括草甸沼泽),虽然银川的沼泽湿地面积不大,但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的滩涂上,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吕金虎介绍说,除了天然湿地,还有人工湿地,包括库塘、渠沟、坑塘水域等,也是银川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休闲场所具有重要作用。
依据2020年国土三调数据,银川湿地总面积达到5.78万公顷,较2017年增加了0.47万公顷。银川城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的湿地面积为2.13万公顷,较2017年增加了0.21万公顷,湿地率为11.88%,湿地保护率达到65.87%。对此,吕金虎介绍说,这些湿地不仅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断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目前,政府不断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通过水生植物恢复和水域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可以说,银川湿地,这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正逐渐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不断提高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黄沙古渡,已成为鸟类栖息乐园
阴雨过后,11月中旬的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黄沙古渡”),弥漫着薄薄的雾气,让这里的初冬,带着一丝神秘。突然的鸟鸣不知从何处传来,也将人们出了神的思绪拉了回来,开始认真去踏一踏这里的沙,去感受水边的湿意生机。
黄沙古渡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是典型的黄河河流湿地。这里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途经地,也是众多湿地候鸟的停留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常年看到不同种群的湿地候鸟在此停歇和栖息,可以说,这里已成为鸟类的天堂。”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站站长麦东说起这里,十分感慨。
“在黄沙古渡,我们见证了一个由‘沙之害’转变为‘沙之利’的过程。”麦东说,曾经的黄沙古渡,因人为乱垦乱牧等原因,造成了湿地植被严重退化、沙漠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但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通过封育禁牧、退田还滩等措施,人们在沙漠与湿地的边缘种植红柳、沙柳、花棒等植被,进行生物治沙,成功遏制了沙漠对湿地的侵害。现在的黄沙古渡,已经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而这背后,是黄沙古渡人多年以来艰辛的付出。
“这里的冬天,暖暖的”
“我们通过鸟类栖息地修复,生态浮岛和鸟类起落架的搭建,为湿地水鸟提供了更多栖息选择。”麦东介绍说,如今在黄沙古渡,常能看到凤头pì鹈、黑水鸡、黑翅长脚鹬、白鹭、苍鹭等鸟儿,截至2024年10月份,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已监测到湿地水鸟17目31科67种,其中国家I级野生保护动物黑鹳、白尾海雕,II级野生保护动物白琵鹭、天鹅在园区内近几年都有被监测到,并且鸟类种群逐年在增加。
说起黄沙古渡的候鸟,麦东对其中一种,印象深刻,它就是被誉为“湿地精灵”的鸟类——黑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黑鹳每年都会来这里栖息。“记得在2015年,我们第一次在河滩地发现了23只黑鹳,因为它们警惕性很高,所以当时为了靠近一些,我们先做好伪装,等靠近一些后才用高倍望远镜拍下了它们优美的身影。黑鹳对栖息地要求非常高,能在这里看到20多只,非常兴奋,也激励我们加大对重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监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麦东说,目前黄沙古渡已经开始对未迁徙的鸟类和留鸟进行精心照料。“我们加大了巡护的力度,组织在岗员工对鸟类栖息重点区域进行投食,确保它们安全过冬。此外,我们还利用高科技手段,如高清监控和无人机,对重点监测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确保鸟类不被过度打扰。相信对于所有来这里过冬的候鸟来说,这里的冬天,暖暖的。”
黄河外滩
鸟类数量及种类在逐年增加
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黄河外滩”)位于银川市兴庆区,2020年被国家林草局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足以体现其湿地规模和重要性。负责人周莲介绍说,仅在黄河外滩,就能看到河流、沼泽、草甸沼泽、滩涂4个湿地类型,以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淡水湖和草本沼泽4个湿地型。这些湿地资源主要体现了水文调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与侵蚀控制、碳汇作用发挥等功能。
因为有了这样的湿地条件,在黄河外滩观鸟不是难事。这里有鸟纲12目27科9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鸟类有14种,中澳候鸟保护名录鸟类有13种,中日候鸟保护协议目录鸟类有40种,自治区保护鸟类21种。
“说数据,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可以再等十几天,等到了12月份,冬候鸟来银川时,就可以看到很多被这里环境吸引并落脚栖息的鸟儿。”周莲介绍说,自2017年以来,黄河外滩通过植被恢复、水系疏浚、生境岛营建、鸟类栖息地恢复、生物隔离带建设等湿地恢复修复措施的实施,明显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营造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及鸟类栖息环境,并且,通过有效保护公园内的典型植被,支持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到湿地公园栖息、觅食,留鸟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候鸟停留时间也在逐年延长。
“可以说,如今黄河外滩已逐渐成为银川鸟类栖息繁衍和迁徙停留的重要场所,每年来湿地公园繁育栖息、迁徙暂居的鸟类多达数万只,且湿地鸟类数量及种类也在逐年增加。”周莲介绍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