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是与身心的一场深度对话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4-23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在贺兰山脚下,总能看到一个背着登山包、手持登山杖的身影。他叫张明远,一位在银川生活了三十八年的户外爱好者。从第一次登顶滚钟口到如今已过去二十年时光,张明远几乎丈量了贺兰山的每一道褶皱。在他看来,爬山不仅是接近大自然,更是一场与身体的深度对话。
山野馈赠:爬山重塑生命能量
“很多人以为爬山是体力活,其实它更像一场身心疗愈。”张明远对记者说。这位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户外爱好者,曾是典型的“城市病”患者: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熬夜加班引发神经衰弱,三十五岁体检时查出轻度脂肪肝。直到接触登山后,他的身体发生了神奇蜕变。
“爬山时,每一步都在刺激骨骼修复。”张明远说,贺兰山独特的岩层结构要求登山者频繁变换重心,这种非对称负重训练比健身房的器械更有效。他特别提到“岩壁芭蕾”训练法:在岩壁上寻找着力点时,全身骨骼都在协同工作。
“山野是天然的心肺训练场。”张明远回忆起首次挑战贺兰山主峰敖包疙瘩的经历。在海拔3000多米的顶峰,他体验到心率飙升的感觉,但下山后却惊喜地发现静息心率从78次降至56次。这种间歇性高强度运动,让他的心脏泵血效率提升,久而久之,血管弹性也有所恢复。如今他每年体检,血管内壁的清洁度都令人满意。
与身体的变化相比,内心更是被滋养了许多。“站在山巅的瞬间,所有焦虑都蒸发了。”张明远分享着登山时的奇妙体验:当身体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内啡肽,这种天然镇痛剂能持续改善情绪。他特别提到“山野冥想”技巧:在攀登过程中刻意放慢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的碎石和山风的声音,这种专注训练让人的焦虑降低。
山野智慧:科学攀登的生存法则
“登山不是冒险,而是用知识守护生命。”张明远打开他的登山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二十年积累的“山野生存密码”。他总结出三个要点,首先就是装备。“登山杖与登山鞋同样重要。”张明远展示着他自制的“三段式登山杖”:可调节长度的碳纤维杆身、带防滑钉的钨钢杖尖、能装急救包的隐藏式手柄。他强调“三层穿衣法”:贴身层选速干面料,中间层用抓绒保暖,外层穿防风防水冲锋衣。背包选择也有讲究:40L以下容量、背部有通风槽、腰带和肩带有弹性支撑。
装备齐全,登山时,还要注意步伐的节奏。“登山不是竞走,而是韵律舞。”张明远和一起爬山的好友都喜欢“三步呼吸法”:每三步完成一次深呼吸,吸气时脚跟先着地,呼气时前脚掌发力。这种呼吸与步伐的同步训练,让他的登山效率提升40%。他特别提醒新手避免“登山膝”:下坡时保持膝盖微屈,用臀肌而非股四头肌发力。
爬山时还要有应急的生存锦囊。“山野中,每克重量都关乎生死。”张明远的急救包堪称微型医院:止血带、弹性绷带、碘伏棉片、急救毯、高热量能量棒一应俱全。他给记者演示着“失温处理四步法”:更换干燥衣物、补充温热糖水、用急救毯包裹身体、寻找避风处。
一份入门级登山指南
“贺兰山就是最好的登山学校。”张明远为新手推荐了几条经典线路,每条线路都能满足不同需求的人。
比如亲子线路就选苏峪口森林公园环线,6公里的缓坡适合全家出游,沿途的贺兰山岩画博物馆与松涛林海能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进阶线路可以尝试滚钟口——拜寺口穿越,12公里的山脊线需要翻越3个垭口,明长城遗址与云海星空会让人对历史与自然产生敬畏。如果还想挑战一下自己,可以选择敖包疙瘩主峰登顶,爬升1200米的险峻之路,则是对体力与意志的考验。他特别强调“山野三原则”:安全第一,必须有经验丰富的领队带队;环保至上,要带走自己的垃圾;尊重自然,不采摘植物、不惊扰动物。这些原则不是束缚,而是让登山者与山野建立更深连接的纽带——当人们学会敬畏自然时,自然也会以更慷慨的方式回馈。
在攀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登山让我重新理解了‘健康'二字。”张明远指着手机里2015年与2023年的对比照,曾经的“啤酒肚”变成了棱角分明的腹肌,浮肿的面容变得精神矍铄。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身体数据上:血脂、血糖、肺活量都恢复正常,更体现在生活态度上。
“山野教会我敬畏与从容。”他回忆起2020年穿越贺兰山南寺沟的经历。当时突然下起小雨,身体也感觉到有些累,于是他便静静地坐下来休息片刻,听着山里细细的雨声,决定重新规划路线,安全第一。这种“山野定力”让他在工作中也变得更有耐心——面对棘手项目时,他会想起山脊线上的迂回攀登,学会迂回突破而非硬碰硬。
“登山不是逃离城市,而是构建更完整的人生。”张明远如今仍保持爬山习惯,但他的登山装备中多了件特别物品:一本自然观察笔记本。他开始记录贺兰山的植物物候,这种从挑战者到守护者的转变,让他的山野之旅有了更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