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阅享

摇曳在古诗词里的柳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09-27访问次数:字号:[]

  春日,大地回暖,柔风轻拂,河堤、池畔,一树树垂柳尽情地舒展身肢,垂下千万条细枝。柔嫩的柳枝,在微风中摇曳,丰姿绰约,倒映在水面上,如诗似画,令人沉醉。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慕,对柳吟唱,留下了许多名作佳句。

  春到柳先知。料峭春寒,当其它草木还没有完全苏醒的时候,柳树的细枝上已拱出了一粒粒嫩绿色的柳芽,昭示着春的来临,因而有人称柳树为“报春使者”。晚唐诗人徐夤在《柳》中写道:“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初生的柳叶,色如黛,外形细长,两头尖,线条饱满、柔和。旧时女子画眉,多偏喜画成柳叶状,谓之“柳叶眉”,妆容雅致,顾盼生姿,平添万种风情。前蜀诗人韦庄在《女冠子·昨夜夜半》中写道:“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细嫩的柳枝,形态柔美,颇具诗意,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词语,如“柳浪”,“柳烟”等。

  随风摆动的柳枝,状如连绵起伏的波浪,因而有了“柳浪”之说。明代高启在《入郭过南湖望报恩浮屠》中写道:“雨过春波柳浪香,布帆归缓怕斜阳。”柳枝带雨,摇曳起伏,像一层层波浪在涌动,还挟裹着一股独特的草木清香。

  柳树生长旺盛之时,枝叶密密匝匝,看上去如笼上了一团绿色的烟雾,故称“柳烟”。唐代杜牧在《汴人舟行答张祜》中写道:“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墙画柳烟。”

  柳,谐音“留”,因而,“折柳”成了亲友间临行赠别的代称。“折柳赠别”的习俗源于汉代。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隋朝无名氏在《送别》中写道:“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长亭古道,道边垂下万千条柳枝,洁白似雪的柳絮漫天飞舞,望之使人心生些许怅惘。可是,一直等到柳枝折尽,柳絮落尽,远行的人依然没有归来。读罢掩卷,诗人切切盼归之情跃然纸上。

  柳,还被赋予了一定的道德属性和人格气质。东晋诗人陶渊明,志趣高远,品性高洁。他的宅子边植有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后人把他恬淡、质朴的品格投射到柳上,柳就成了高雅脱俗的隐士人格见证。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以“五柳”自比,诗中表达出对朋友隐居生活的赞美和羡慕之情。此外,柳树可随处生长,插枝也能存活,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因而被视为坚贞、顽强的精神象征。

  春日里,静坐开卷,细细品读咏柳古诗词,感受诗中柳树意象的独特魅力,不失为一件人生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