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阅享

“啃”书有味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0-07访问次数:字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犹如啃骨头,“啃”一些有难度的书,比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更有滋味。

    久闻《百年孤独》大名,第一次打开这本大部头,祖父、父亲、儿子、兄弟……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被人名晃得头晕,真有弃之不读的念头。继而一想,那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经典,不读未免遗憾。于是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观点鼓励自己:你就硬着头皮慢慢“啃”吧。睡前,每天不求多,强迫自己硬读上几十页。有时候读了后面的,前面的内容在脑子里如风过水面了无痕迹,还要回看。一本《百年孤独》让我“啃”了两个多月。

    著名学者张颐武说:“读晦涩难懂的书是一种挑战,阅读时一定要有相当大的决心和耐心,只要熬住了,坚持读下去,就有豁然开朗的时候。”

    我读《百年孤独》,初读感觉很要命,整个故事没有一个固定的主角和主要线索,没有一个常见的清楚的逻辑结构,基本是一个故事连缀另外一个故事,同时平行着还会有嵌套的故事,搞得人眼花缭乱,心浮气躁,纯是被马尔克斯牵着鼻子走,走得还很吃力。待读到大约一半的时候,终于感到豁然开朗了,越读越顺畅,越读越感觉有滋味。再读第二遍,读完后,虽没有莫言读后那样拍案而起的心得——“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就像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卡夫卡一样,感到非常惊讶,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但也犹如饮酒微醺,感觉妙不可言。

    如果说读完一本新领域的书,如发现了未经欣赏过的风景,那么“啃”完一部艰深的名著,就仿佛攀上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峰,眺望到了更辽远的地方,不由得让人慨叹:经典不愧是经典!

    武侠小说家金庸也曾“啃”过书。一本《资治通鉴》,全书三百多万字,信息量浩瀚无比,金庸津津有味地“啃”了一遍又一遍。他在《明报月刊》三十余年,撰写了许多鞭辟入里的社论,他解释说,就是因为“啃”了几十年的《资治通鉴》。

    读一条微博往往不超过一百四十多个字,刷微信也只不过是匆匆瞄几眼,在“速食时代”,许多人的阅读成了“碎片”。王蒙对于这个时代的阅读状况有着深深的忧虑,他说:“现在网络上培养出来的阅读者都是些‘浏览手’,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想查什么就能查到什么,如果你窗口开得够多,一分钟可以涉足十五个阅读领域。”王蒙认为,这样浅层的浏览,会使人们越来越缺少深入的思考。那些猎奇的信息不能使我们变得深刻,“碎片”阅读难以使我们有进步。

    读一本好书胜过读十本烂书。值得“啃”的书,不妨多读几遍。“啃”书有味,只要耐下心来持之以恒地读,就像啃骨头,越啃越上瘾。读书半生,人至中年始悟出这么点儿味道,也算是没白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