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阅享

我的三种枕边书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1-14访问次数:字号:[]

  笔者对于枕边书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值得反复阅读,二是重读时有新发现,三是让人百读不厌。依据这三条标准,我把多年来的枕边书进行归纳,它们分别是《红楼梦》及红学研究著作,鲁迅作品及相关研究著作,古典诗词及解析读物。

  《红楼梦》是一部名垂青史的伟大作品,其隐秘的写作构想、草蛇灰线式的伏笔,无不令人陶醉。把这样一部书放到枕边,每晚临睡前随手翻阅一段,为女儿家“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凄惨命运扼腕叹息,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中品味易逝韶华,在“盛宴必散”的悲怆中感叹命运无常,看破繁华瞬息即逝的无奈,放下一切虚名浮利的打扰,只以本真心态对待人生。我年少时便开始阅读《红楼梦》,至今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少年时代阅读,只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叹息;青年时代阅读,更多的是对流年似水的感伤;人过中年,再读《红楼梦》,感叹世间的美好转瞬即逝,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好似过眼烟云,最终都难逃萧瑟的结局,与其追寻瞬息即逝的繁华,不如“怜取眼前人”。

  鲁迅先生的作品,只有一读再读才能跟上思路。少年时代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认为这只是对一个孩子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成年后再读这篇文章,便豁然了悟,先生之所以用大篇幅文字来记述对百草园的爱,其实是为了表达对僵化、枯燥的教育方式不满。少年时读《阿Q正传》,感觉到的只是有趣、好玩,年长再读,蓦然惊觉阿Q就生活在自己周围,甚至自己就是阿Q。半个多世纪之后,先生笔下的阿Q、小D、红眼阿义们依然顽强地生活在我们中间,可见先生的作品具有多么强大的时代穿透力。先生的书,最适合在黑夜里读,他的很多文章描写的就是夜的黑暗。先生是一名站在废墟之下、凝视同胞深邃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在无边的绝望中依然奋楫前行的叛逆勇士。

  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也是从少年时代培养起来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阅读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诗词的理解也不同以往。少年时代喜欢苏东坡的洒脱、李白的飘逸,年长后,经历了太多沉浮,转而开始喜欢李商隐的感伤、杜甫的沉郁。“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对人生愁苦的理解,就像晏殊一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一生顺畅,官居太平宰相,他作品里的愁,只是士大夫的闲愁。长大了,特别是经历了爱情的挫折之后,才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真正的痛苦,这时便以李煜和纳兰容若为知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我们的愁绪,也有相通之处!临睡之际,阅读一首古典诗词,心中涌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伤怀,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

  唐宝民(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