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阅享

惊蛰,千载悠悠文化情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3-05访问次数:字号:[]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循着时光的脉络,通晓惊蛰气韵的同时,感动于惊蛰承载的悠悠文化。

  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也是“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最初的名字为“启蛰”。元代吴澄在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他将“震”解释为雷。由于其对节气及气候的解读比较全面和详细,后来人们大多引用他的观点。

  自汉代开始,古人对于立春的物候描述就有“蛰虫始振”的说法。振者,动也。蛰虫此时似乎已在半梦半醒之间,开始抖一抖、扭一扭了。“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这个时节,蛰虫已经蠢蠢欲动,只是“动而未出”。按照《夏小正》的解释,启蛰,言始发蛰也。无论是启还是发,都是一个温和的渐变过程,而惊蛰之“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在二十四节气里,其他节气“温良娴静”,唯有惊蛰“惊天动地”。正是这个“惊”字,引发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解读。

  惊蛰时,“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江南谚语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过了惊蛰节,亲家有话田间说”“过罢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惊蛰之后,农耕也就开始了。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言,“耕田第一,收种第二,种谷第三。”可见,惊蛰时节陆续开始的春耕在一年之计中的重要作用。

  惊蛰动天地,因而地域不同,惊蛰的习俗也是千差万别。在很多地方,都有在惊蛰时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在惊蛰时节,病虫肆虐,小孩子们容易感染病毒,梨和“离”同音,据说吃梨能够让小孩远离病毒、茁壮成长。

  当然,古人对惊蛰的感悟还在诗文中体现,无比灿烂,富含文化之丰韵。唐韦应物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晋陶渊明说,“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宋舒岳祥说,“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范成大认为,“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陆游观感叹道,“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仇远则认为,“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惊蛰,天地动而春始荣。从历史文化的传播里,品读节气的美韵,自有一番骄傲的民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