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阅享

借书与买书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4-16访问次数:字号:[]

  去图书馆借的书,我每天都会急切地阅读,生怕耽误了还书时间。而我买的书则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柜里,翻动的次数有限,有的书甚至落满了灰尘。在借与买之间,我对书的态度对比明显。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借书好还是买书好呢?

  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感叹,“书非借不能读也。”这篇文章我曾在学生时代读过,那会儿对文中表述的内容尚无实质感受。参加工作后,我对读书的兴趣越发浓厚,便越觉得袁枚讲的是真知灼见,我也在犯着他书中描述的错误。

  我自诩读书人,一生以书为伴,不放过感兴趣的每一本书。每到一处书店我都要仔细查看,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必定要掏钱购得,即使囊中羞涩,也东借西凑地买下来,以至于家里各处皆是书的领地。妻子和女儿对于我买书没有意见,但这些书堆在屋子里弄得不规整,她们很是不悦,加上我买来之后,翻书的次数反倒少了许多。“花钱买个摆设,你也不看,还不如不买。”妻子有些不满。女儿在上学期间也学到了袁枚的这篇文章,当她把原文流利地背出来给我听时,我忽然发现了她眼里的一丝狡黠。难道她这是意有所指?我带着怀疑询问女儿,她故作镇定,回答“没有”。妻子在一旁说道:“你听出来了?咱闺女想告诉你一个道理,你自己琢磨琢磨吧!”我顿时语塞,无话可说。

  在乡村生活那会,家里条件不好,买书是无法企及的梦想。父亲常常从别人家借书看,我也跟着沾沾光。那时大多是故事书,偶尔有些社科类书籍。每当父亲拿回家一本书,我便急不可耐地想读一读。不过,那些借来的书都是我家的匆匆过客,没几天就得还回去,在此之前,我快速浏览,对有些内容记忆深刻,那是我感兴趣的,对有些内容则“走马观花”,那是我无法理解的。

  等到家里条件好了点儿,父亲买一些书回来,我知道这些书是自家所有,也就不着急读了,有时放在那里一个多星期我也懒得翻一下。父亲见我读书的兴致不高,便说:“这本书你看不?如果不看我就借给别人了,得半个月以后才能还回来。”我一听才赶紧读起来。后来,我明白这是父亲采取的计策,以便让我及时看书。

  长大后结婚成了家,我对书的喜爱之情依然不减。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办张借书证,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真是一种享受。图书馆里的书籍包罗万象,我不停地借书、还书,做着读书笔记。后来觉得借书不过瘾,不能多读几遍,于是便用买书替代了借书,可哪知道被袁枚不幸言中,我成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鲜明力证。

  自打受教于“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后,家里的每本书我都至少读过两遍。书中所写,每一次读来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着读着,就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了,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有书读是幸福的,读自己买来的书更是惬意而满足的,在不急不躁中品味书香的悠长,积累着人生的财富,我也不再困惑于到底是买书还是借书了。

  陈裕(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