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夏至沐清风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6-25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亦称“夏节”“夏至节”,此时虽烈日炎炎,文人雅士却对它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绮丽多姿、美不胜收的名篇佳作。
宋代史浩在《永遇乐·夏至》中,全景式描绘了当时的夏至习俗,词曰:“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天炎暑热,作者挥动蒲扇消解烦闷的同时,意味深长地说,只有先在心中生出凉快,才能不怕这夏天的炎热。
古人是如何消夏避暑的?唐代韦应物在《夏日避暑北池》中给出了答案:“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夏至日,白天变长至极,这个月百姓的农事比较忙,衙门里空闲许多,于是诗人独自去方塘避暑,池塘里的荷花开始散发阵阵清香,举起酒杯与影子对饮,烦恼和忧愁随它去吧。从诗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闲居池塘边或隐居山林,是当时人们消夏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样过夏至,与诗人词客相比,明代重臣刘基的心情似乎不太美好,从他的《夏日杂兴》中可窥一斑:“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刘基借夏至抒发了自己杂乱的心境和难抑的悲悯,读后使人如置身阴雨天。
如果说阅读古代文人笔下的夏至诗词是一种高雅而诗意的享受,那么现代名家的笔墨带给人的则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与心灵抚慰。丰子恺在《热天写稿》中写道:“从夏至到现在,半个多月以来,天好像生了大病。人们相见时第一句总是‘你看今天有得好些吗?’回答的大概是‘不见得!比昨天更热了!’……这大热大旱的时候,我所感到困苦的,第一是笔头的易干……”烈日当空,漫画大师照样文思泉涌,情怀异常炽烈,纵然天热笔头容易干,依然挡不住书写的热情。
“天上是皎月明星,地下是蛙鼓一片。你可以在水田里照黄鳝,可以到竹林里逮小鸟;最有趣的,还是扣萤火虫——那是多么美妙的景象啊!”这是肖复兴在《发生在炎热的夏天》中关于夏夜的描写,寥寥数笔将富有生命力的景象呈现出来,让人不觉回想起童年萤火虫飞舞的时光。
夏至时节,我徜徉在书香世界,于经过岁月沉淀的文字里品读夏至,觅一份清凉,实为一种难得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