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阅享

读书遣长夏,乐而不知暑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8-06访问次数:字号:[]

  我小时候读书爱做笔记,看到好的句子总是忍不住将它们摘抄下来。家里那些软面抄、硬面抄,甚至奖状背后的空白面,到处都留有我的“墨迹”。

  抄笔记,春秋两季最好,因为温度适宜,手指头也灵活,冬天和夏天的体验感则要差一些。早前农村没有空调,冬天天冷,寒风透过窗缝与门缝溜进屋里,不一会儿就把手给“握”得麻木了。虽不至于像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描述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那样,却委实很不方便。而且不光手冷,脚也冷,对个人意志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后来,我悄悄把阵地转移到了被窝里:将被子团成一个堡垒模样,身子匍匐在里厢半趴着,书半倚着枕头,方便翻阅,笔记本则顶在书的底部,看似寻常,实则每一样物件的摆放都经过了精心部署。只是尽管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会有淘气的冷气钻入被窝,冻得我鼻涕直流,一会儿用手帕擦一擦,十分不得劲。但是,对书的喜爱可抵一切不适,我常常一看就是半夜。实在冻得受不了的时候,就放下笔,给堡垒放个气,将脸贴着床单,像是露出水面的鱼儿力气用尽了,潜入水底,换口气,再接着看岸上的三千红尘。

  如果说冬天读书不易是因为天太冷,那么夏天就是因为天太热。没有空调的那些年,消暑除了用井水,只能靠电风扇。彼时风扇的功率大多不大,除非凑到近前,不然在三伏天吹出来的风像是经过了高温蒸煮,总是隐隐约约冒着一股热气。若是停了电,连风扇都没得用,便只能手摇大蒲扇。一边看,一边摇,乍看逍遥得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有多么无奈。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倒是可以将窗户打开,借借外面的风,一等太阳升起,屋外进入炙烤模式,但凡还能透气,我是抵死不愿开窗。

  热归热,书还是要看的。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本子或是数张纸,便是我夏日读书的全部家当。方式照旧,一边看,一边记。书里的世界当真精彩,一进入,便出不来了,浑然不觉天热。读着读着,抄着抄着,手上就出汗了,汗渍通过手臂渗到纸上,不一会儿就打湿了纸面。遇到汗水,墨会化开,像画似的蔓延开来。为了避免“殃及池鱼”,我只能稍微停一会儿,然则有时读到精彩处,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不免心里焦躁。“夏天烦天热,冬天怕天冷”无疑是我当年读书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应,我每到冬天盼春天,每到夏天又盼秋天。如今转念想想,读书有期待其实也是一件让人觉得开心且幸福的事情。

  放眼今天,几乎家家都有空调。天热的时候,空调一开,凉风就会“嗖嗖”地塞满整个房间。遗憾的是,有了好的条件,我却没有了读书的闲心和时间。人活着总是免不了要为生活奔波,诸事冗杂,静心读书变成了一种奢侈。求而不得的时候,往事翻涌而来,忽然觉得,纵然以前条件艰苦,但能心无旁骛地读书、抄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