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塑造自己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2-02-21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荐书人:
贾峰
(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读必须要读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贾峰看来,读书的过程,是在吸收知识,也是在塑造自己——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塑造自我人格的过程。
不只是吸收知识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不过真正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去阅读,还是在上大学之后。”在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工作的贾峰是80后,研究生毕业,他在高校曾任教4年,2016年进入宁夏社科院工作,专门做艺术美学类研究。他说,看书是对一个人性格和人格的双重塑造。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碎片时间看电子书,但他还是喜欢看纸质书,感觉心境不一样。
在读书的方法上,贾峰很想感谢两位教过自己的老师。初二时,他曾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学习的革命》一书,这本书让他意识到,原来学习是有很多方法的;在读研究生阶段,他的研究生导师要求学生们在课下必须坚持看书,并且写书评,老师还会抽查提问。“在老师的督促下,当时我深读了很多书,这对我以后做研究性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现在除了读专业类书籍,我也开始放松下来,读一些小说。比如《狼图腾》《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贾峰说,前不久,他看到《江南三部曲》一书的评价非常高,但自己却很难阅读下去。可能跟地域文化有关,他更喜欢看西北作家的作品。但无论如何,一页页翻看,时间会慢下来。这个过程,是知识吸收的过程,也是性格养成的过程,和塑造自我人格的过程。
在书中感悟“美”
初中时主要看小说,念大学时逐渐阅读专业类书籍,到工作期间,贾峰的阅读更加深入。比如《美的历程》一书,该书被誉为“对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一次巡礼”,作者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也是在这一时期对贾峰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作品,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寻找到一条“美”的发展规律。“如果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美学专著,其实是片面的,不能全面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其中要义。”贾峰解释说,实际上,这部著作是从美学的视域出发,而核心主旨则是一部艺术思想史。它并不是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鉴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而是更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背后所倾注的思想意识流变问题。
贾峰还喜欢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这本书选择了自元至清的十六位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的“浑”、梅花道人的“水禅”、云林的“幽绝”、沈周的“平和”……讲述文人画所蕴含的“真性”问题。“这本书看似专业,却也通俗好读。”贾峰说,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一个至今仍能引起兴趣、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南画十六观》与许多美学书籍不同,作者寓深邃思想于优美的表述之中,往往能一边勾陈大义,一边致力精微,使作品深具可读性,且多有拨云见日的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