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诗意的存在与体验的厚度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0-09访问次数:字号:[]

 

《忽略》

作者:郭静

出版社:阳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忽略》是宁夏诗人郭静的第三本诗集。由《侧面》到《归零》再到《忽略》,我宁愿相信这是诗人也是他诗歌的“心灵曲线”。变化的,是他诗中对人生、自然与现实的哲理思考愈发异常的深邃;不变的,是诗人诗意的存在。

  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诗歌里一个紧张的区域。面对这个距离,郭静一直是我行我素地进行着诗写。久而久之,成为了他特立独行的写作观念,甚至成为了他面对现实的姿态。诗集的首篇,诗人这样写《原谅》:“请原谅我避重就轻,又一次∕写到幽暗,写到一蓬晃动的蒿草下∕不知名的虫子一生的忙碌∕它已习惯了风吹草动∕习惯了啜饮露水和星光,习惯了∕在黑暗的腐殖里保全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之外∕它的命运一轻再轻∕轻得不发出任何细微的声响∕不像我,总是放大内心的疼∕以此表达一个人的欲望或自尊。”在我看来《原谅》这首诗,几乎可以代表诗人当下的写作水平,这首诗里对“生命的发现与存在的检视”的沧桑质感,大大提升了艺术的存在和厚度。郭静的诗歌不是单纯地去“叙事”,而是“陈述”,诗人善于进入到生活的内里去挖掘它们的真相,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事、物,透过他发现的眼睛,在诗歌中经过心灵与思想的洗礼,那些事、物,便和内心世界紧密连接起来。诗中“虫子”的“细微”和“我”的“放大”,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出“轻”与“重”的真正内涵,完成了对自我的检视。与《原谅》类似的作品还有《蚂蚁》《搬》《桦树》等,这些诗透露出了同等客观的品质。

  对故乡的缅念与重建。每个人都有故乡,尤其写诗的人对故乡更是有魂牵梦绕与复杂的情怀。对于由离开土地居于小县城的郭静来说,故乡之于他更是情深义重、难以割舍。他的许多诗都写到了故乡,他的故乡与他的内心真实世界紧密相连。诗人这样写《炊烟辞》:“炊烟是乡村最后的根∕遍地的草,乡音未改∕厮守的花,落满季节的忧伤。∕该用怎样的方式,祈祷∕这越来越浓的遍地乡愁—∕……我的疼痛减轻一分∕你就离我近了一寸,更近了一寸。”都说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郭静给我的印象是,安静而内敛,他的诗也体现了他的自然与诚恳。他从不为了博取眼球而去追求另类与奇炫,总是脚踏实地以本真叩问内心,以具体的细节呈现物象。郭静的诗有一种难得的宽厚与情致、纯粹与沧桑,既有岁月的沉淀又不乏情感的真挚。《思乡的病》《搬运工》《身后的故乡》等诗,无不是诗人对故乡的另一种建构,“故乡”如同他胸口的一枚刺,有着无法拔出的力量和踏实感。

  草木的恩典与脚步的抵达。还有一些诗,郭静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丈量与哲理思考巧妙地嵌入意象之中,他从细微的感受出发,透过“墙头草”“落叶”“焉支山”等意象写事物的本质,使人意会的同时发出深沉的、叩击人心的深切力量。

  后记中,郭静写到,“文字触摸的正是那些被忽略的部分……被忽略的部分,大地替我们收藏……而诗歌本身,已显得微不足道。”这是郭静的诗观,而恰恰因为他的自我“忽略”,他从未被诗坛忽略。

  卢永(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