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讲述植物背后的人文故事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0-16访问次数:字号:[]

 

《花木间的智慧》

作者:龙春林 刘思朝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本书以西南地区十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依赖的植物资源为切入点,讲述我国少数民族对各类植物资源认知、识别、命名、用途、用法、保护、传承等方面的传统知识,以及他们在独特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淳朴的生态观和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很多植物具有利用价值,他们总结、积累了关于这些植物的知识,并且代代相传,汇集成了许多蕴藏丰富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宝库。《花木间的智慧》是龙春林教授科普作品集,以西南地区十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依赖的植物资源为切入点,融汇民族植物学、博物学、民族生态学等学科,讲述了少数民族同胞对各类植物资源认知、识别、命名、用途、用法、保护、传承等方面的传统知识,为我们揭开民族地区植物生存发展的科学秘密,讲述少数民族同胞与植物相生相伴的人文故事。

  春天吃花宴是傣族的传统习俗。在泼水节,傣族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种由石梓花和糯米做成的吉庆粑粑。这是一道经典的甜食:刚出锅的鲜花、糯米、芭蕉叶三者的清香巧妙融合,口感绵软,但又有嚼劲,冷后香甜可口,唇齿留香,傣族群众叫它“毫糯索”。据说,很多年前西双版纳的罗梭江畔生长着云南石梓,每到花开的季节,江面上就漂满了金黄的花,花香四溢,当地人就给这条江取名糯索江,后来才慢慢叫成了罗梭江。

  纳西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环境伦理观念。鸡豆凉粉,去过丽江旅游的人应当都品尝过这种颇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但当大家不知道食物的原料和它的产地时,品尝的只是旅游的热闹。“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平均海拔高达2500米,再加上土地多为沙地,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很多粮食作物根本无法生长。而恰恰这样的环境与耐寒耐旱的鸡豆一拍即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为老百姓带来了希望。”鸡豆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时,美食便成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情怀。

  端午节,是各种病邪毒虫最为活跃的时候。瑶族广泛流传一句民谣:“若要长生不老,天天洗个药水澡。”药水澡即药浴。瑶族药浴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流浴方。诗人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记载古人用草药煎汤沐浴洁身。据统计,瑶族使用药浴植物已有上百种,大致有328种药方,主治47种疾病。随着瑶浴名声的日益扩大,它悠久的历史、神奇的功效,引起了中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龙春林教授及其团队把植物学知识和民族文化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朴实无华的文笔和生动的田野写实,让蕴藏在亿万父老乡亲中的聪明智慧得以充分释放,并且用公众易于接受的生动而有趣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呼吁和倡导更多有识之士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工作中来。全书娓娓道来,图文并茂,贯穿“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为科普创作和科普宣传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甘武进(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