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千年丝路绽光辉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0-18访问次数:字号:[]

 

书名:《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

作者:海未平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本书记述王建新及其考古团队沿丝绸之路走进中亚开展考古研究,打破西方学术垄断,为国际考古界提供东方视角,中国力量,填补学界空白的事迹,为重绘丝绸之路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曾是连通中国与世界的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中西文明互鉴的道路。《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从考古实际出发,系统总结了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世界丝绸之路的研究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现出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开启通往西域的“凿空之旅”,也开拓出中华文明远播西域的通道。多年以后,为深入探寻中西文明往来交集的历史进程,展现东方大国在丝路之旅上的重要影响,作者海未平跟随文物考古团,从昔日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今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一路跋涉直抵中亚地区。沿途,他们寻踪觅迹,发现了大量涉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址和遗存:薄如蝉翼的丝绸、美轮美奂的瓷器、色彩绚丽的壁画、断垣残壁的古城堡……它们就像蒙尘已久的珍珠,散落在遥远的大漠深处,无声诉说着那些久远的过往。

  在考古的第一现场,海未平和他的考古团队努力查证每一处历史遗迹的生存档案,力求找到众多文物与丝绸之路之间相生相息的关系。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们科学而缜密的勘查研究,历经十余载,终于让这些吉光片羽找到了它们的来处。曾几何时,国际上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十九世纪少数西方考古学者对中国丝绸之路文物的掠夺,致使我们在国际丝路研究领域痛失话语权。此次科考完全是站在东方视角审视丝绸之路,用东方话语体系讲述丝绸之路的繁荣与精彩。探究中,他们参观了国内丝路研究的重点院校西北大学,拜谒了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陵墓;之后,穿越肥沃的伊犁河谷,寻访了千年丝路下的文明故地。一路向西,进入神秘的中亚地区。在异国他乡,他们与当地文物工作者组成联合考古队,相继考察了乌兹别克斯坦的萨扎干遗址、塔吉克斯坦的萨拉兹姆等旧地,探究着因丝路连通而带给这个地区的昌盛密码……

  这场文物考古进一步理顺了中国与中亚诸国在丝路交流中的深厚渊源。西汉时期,借助丝绸之路的贯通,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亚;来自中亚的瓜果蔬菜、特色饮食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在丝路兴盛的流光岁月里,借助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的输出,以及外来工艺、习俗的日渐东进,兼容并蓄里,中华文脉的强盛基因传至世界各地。以此作为考量,盛世之都的长安,可谓很好地完成了文化输出和引航的任务。在作者看来,在中亚历史上也曾发生过6次较大规模的文化融合与衍替。对此,海未平认为,中亚几乎集成了欧亚大陆各大文明的要素,它的多样性正是丝绸之路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众多丝路文物的挖掘出土,印证了作者的这种观点,也充分体现出中亚在中西文明交流中所发挥的包容和建设作用。

  从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阵阵”,到如今在亚欧大陆奔驰不息的“钢铁驼队”,丝路文明的薪火正在 “一带一路”框架下传承。从长安西望,望见更多的是文明进步。有理由相信,中国同中亚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在新时代又将不断书写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