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扇面上的东方美学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1-16访问次数:字号:[]

 

《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

作者:梁基永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本书是系统研究明清扇面书画艺术的鉴藏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明清用扇概况的论述,从文化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扇面的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鉴藏等深入分析,亦从收藏角度,对扇面配件(扇骨、纸、签条、扇套、包装)等进行知识普及;二是图文结合,在实物的基础上,对200幅精品一一考释,鉴别释文、印章、题款等,考证作者(收藏者),附带小传,分析源流及书画艺术特点。

  历代文人多有题字留墨的雅好,且不说唐宋时期的题壁诗词,即便是一把扇子,经由他们的丹青妙笔,亦增色颇多、身价百倍。扇面书画,咫尺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经过长期演变与发展,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艺术符号。《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一书中,再现了古人的审美意蕴以及扇子翻转、开合之间生生不息的东方韵味。

  从体例上看,该书遵循时间顺序,以专题形式呈现折扇书画、团扇书画、扇骨等鉴赏大类。“在悠久的历史中,(扇子)逐渐多了文人仪仗的功能,即文士用其作为身份的标示和象征,炫耀自己的修养或者等级。”作者认为,由此衍生出来的扇文化,发展至明清两代,可谓登峰造极。

  在明代之前,折扇已经引入中国数百年,但常用的还是晋唐以来流行的团扇。后因明成祖喜欢折扇,文人使用折扇才成为主流。书中收录不同朝代的折扇扇面书画,对每一幅扇面,作者均进行精彩解析,如《焦山图》,作者认为“张的画法,以繁密重复的点构成,此扇即其典型……整幅画面,不见一粗线条,山上繁密的树木,均用极细小的墨点堆垛而成,细看之下,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趣味,水波则用极细的线条勾勒,树丛中的建筑以留白的方式突出。”

  不同于“怀袖雅物”的折扇,团扇因其“圆形有柄”,被寄情于物的古人赋予了团圆和合的寓意,西汉才女班婕妤就曾写道:“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相较折扇,书中收录的团扇扇面略少,且均为清代的作品。

  作为中国传统造物,无论是折扇还是团扇,都在不断进行变化与融合,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绽放艺术魅力。书名中的“奉扬仁风”应出自《晋书·袁宏传》:谢安设宴为出任东阳郡守的袁宏饯行,临别时,谢安随手拿来一把扇子赠予袁宏,后者应声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思是,一定奉行与发扬仁德,抚慰东阳的百姓,扇子便有了“仁风”的别称。

  扇起扇落,扇内有乾坤。轻摇一把中国扇子,含蓄典雅的东方美学便随风而生,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都在扇面上灵动起来,唤醒观览书画者的古典文化记忆。

  刘学正(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