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地理决定历史 细节成就文本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2-12访问次数:字号:[]

 

《西海固笔记》

作者:季栋梁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西海固笔记》是长篇报告文学,是作者对家乡感情表达较为完整的一次记录。作者扎根于深厚的宁夏西海固,深入基层的社会组织,捕捉细微的社会细胞,让作品保持着泥土的气息与活力、诗意的厚重与提升。作者敏锐地捕捉和表现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记录了大量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精神光芒。

  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于近日揭晓,宁夏作家季栋梁的作品《西海固笔记》获川观文学奖非虚构奖。季栋梁用独特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全景式多方位抒写西海固这片土地两千年的沧桑巨变,以及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立足高远,别具匠心,为我们奉献出了这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方言,在民间充满活力,它既是写作方法,也是民间智慧。《西海固笔记》一书,能够为新时代报告文学写作提供范本,它大量植入方言,并充实华语写作的语境。

  古语云: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方言和地方文化紧密联系,相互牵扯、搭伴,不离不弃,蹒跚而行……即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改不掉、丢不了唇齿之间或浓郁或依稀的乡音。宁夏文学,特别是小说写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地方文学盛行一时,曾被一些作家视为标新立异、寻求特色的突破口。

  地方戏曲、快板,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品、民歌等,都在传承方言。文学当然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载体,甚至是所有艺术的母体,自然,由它来承继方言也就顺理成章了。方言所携带的地域文化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和地域生活场景、内容建立着一种相互对照的关系。

  《西海固笔记》大量运用方言恰恰是作者有意重拾西海固厚重历史的尝试。西海固的“土话”,很多出现在《诗经》《易经》《说文》《史记》等经典文献,富有古韵和内涵的字词,印证了西海固方言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西海固笔记》是一本文学著作,因此,它不能像别的方言研究文本那样,单为方言开章辟篇,那会在学术研究语境里降低文学文本的可读性。作者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地方方言,只标注拼音,并不赘注解,让读者随着细节的深入,慢慢体会方言语境在故事里如水滴墨般的自然融入。

  西海固方言里有强大的修辞成分。举一个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例子:固原人把吃饭叫“咥饭”,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咥”本身就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为咬意。《易·履》中提到,“履虎尾,不咥人……”“爨”意思是香,本义是灶。《广雅》中曾说,“爨,炊也”。固原人引申到了香气扑鼻的意思,比如“这个馍馍味道爨得很!”“叵烦”方言意思是不耐烦,《说文》中提到,“叵,不可也”。《正字通》记有,“叵耐,不可耐也,叵烦,不可烦”。

  季栋梁说,他在写作《西海固笔记》时,专门从出版社找了一本类似《西海固方言词典》的书籍进行参考,但西海固方言只是书中写作的辅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因为有了西海固方言加持,《西海固笔记》的场域性变得如此强烈,读者不但能够看到真实可信、生于斯养于斯的农民形象,也符合报告文学的在场性与还原在场性的写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