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光辉照耀雪山大地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2-20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雪山大地》
作者:杨志军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雪山始终以母性的伟大力量滋养着大地上的生灵。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杨志军,深情回望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着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心路。小说既有强烈的面对草原问题的忧患意识,更有在真实反映草原人民解决问题、建设新草原的文字里难掩的激情和乐观。诗性的语言形成独具个性的叙事风格,作品既真实呈现草原生活的严酷,又具盎然的诗意。
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诗性的语言,深情回望了父辈们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了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心路,讲述了青藏高原几十年来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全书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历史变迁,独具匠心地表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者杨志军,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当过兵、务过农、上过大学,又在青海日报社担任过记者,后移居青岛从事文学创作。《雪山大地》是作者写给父辈们的致敬之作,也是一部厚重、扎实、诗情洋溢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唱响了一曲礼赞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书中,作家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年在青藏高原生活的经历,热情讴歌了汉族干部“父亲”献身边疆,与少数民族牧民桑杰相识相知的感人事例,并就此开启了汉藏两个家族、两个民族的生命传奇。小说围绕着“父亲”与一众藏族同胞们的命运,书写了雪山大地上一段宏阔历史。
全书开篇,便将读者带进特定历史年代的藏区草原:“父亲”到沁多草原与牧民交心,接待他的是由部落世袭头人转变而来的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率性果敢又有点自以为是,在牧人中有着极高威望。角巴安排“父亲”住在曾经的“下人”桑杰帐中。一次意外,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父亲”被激浪卷走,“父亲”则将桑杰和赛毛又聋又哑却极富灵性的儿子才让带回西宁寻医救治。此后,角巴与桑杰豁出性命地支持“父亲”的一系列举措:在这片教育几乎等于零的土地上,白手建起第一所小学、中学,牧人的孩子得以开蒙;饥荒时期,西宁保育院迁往沁多草原,孩子们得以果腹;牛羊泛滥,贸易公司成立,“父亲”说服牧人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也让牧人对货币有了现代意识。与此同时,在县医疗所的外科医生“母亲”,则排除万难到麻风病人聚居的生别离山修建医疗所,自己却不幸感染……故事在父辈荫护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身上延续,草原依然危机四伏,如何破局?众人合力实施了一个颇具胆识与魄力的方案……
《雪山大地》既如实呈现了草原生活的严酷艰辛与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又真实再现了草原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敬重,热烈地赞誉了汉藏同胞携手建设新草原的坚韧与乐观精神。《雪山大地》曾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为了写好山乡的可喜变化,作家常年行走于苍茫的青藏高原,并于行吟中进行了热切思索。在他看来,山乡的蜕变,不仅表现在景观的变化、牧民们收入的增加,最为关键的还在于人心的变化、境界的提升。故而,作家在诠释小说题旨时,着意从精神维度,特别是从藏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方面,张弛有度地展开了他宏大的叙事书写。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全书读罢,当读者一次次沉醉于作家对大自然的诗意描写、对人类生活的温情叙述时,书中所礼赞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作品中所迸发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光芒,已然照亮心头,激荡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