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灵韵藏妙品词画联珠璧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12-21访问次数:字号:[]

 

《“画境”与“词心”》

作者:王万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本书精选约100幅宋画、200首宋词,梳理山水、人物、花鸟等词、画题材在两宋的传承与发展,阐述词与画中的主体情怀与文化意蕴。多维透视词、画关系,从题词画和词意画两个类型入手,探讨二者在艺术意蕴、意象意境、表现技法等方面的相互交融。

  《“画境”与“词心”》是一部深入解读宋代词、画关系的研究性著作,该书探讨绘画与词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及其在传承演变上对艺术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早在唐代,文学(语言)与绘画(图像)就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唐代张彦远便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观点。宋词与宋画的相互融合更为明显,它们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有着相似的艺术意蕴、审美追求及艺术手法,创作者都力图表现作品的“言外之意”“画外之境”。在宋代,作为语言艺术的“词”突破了“诗”的结构,更注重展示完整的情感发展过程;作为图像艺术的“画”,由描绘客体事物到有意识地书写胸中逸气,开始突破单纯追求“形似”的藩篱,进而以抒发创作者的主体情感为出发点。词与画都以中国艺术内在的抒情形式展现着各自的个性特点和艺术本质。

  宋词和宋画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准,而且在创作理论方面也成果丰硕。宋代郭熙就提出绘画构图“三远法”,即“高远”“深远”与“平远”,画家通过不同的方位观察获得不同的视觉画面,将之诉诸笔墨,从而创作出不同的绘画作品。苏轼是书、画、词俱佳之代表,他主张创作形式可互通互助,即以书入画、画意作词,打破各艺术领域的壁垒,使其服务于创作者的主观情怀。士大夫在创作时以神、韵、意为主,抛去前人对形、体的追求,这就是画之“气韵”、词之“气象”,它们皆为同一创作理念在艺术形式上的体现,将表现创作者品格学识的士大夫精神融入绘画、词作中,便形成了“文人画”“士大夫词”。以《诗馀画谱》中的一幅咏梅图《西江月》为例,它的词心、画意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这幅画以苏轼的词《西江月·梅花》为依据,画家选取了观梅场景,再将艺术形象精心安排,使画意与词境高度契合,达到了词表“画外之意”,画表“言外之意”的突出效果。

  该书引用了大量古今词画方面的文艺理论文献,如《图画见闻志》《诗馀画谱》《宣和画谱》《人间词话新注》等,都具有重要的鉴赏参考价值。书中介绍的诸如点染技法既是中国画中画家用笔用墨的技法,在词等文学体裁中也广泛应用,这些技法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词抒情,自音韵之外感人生百态,妙笔描摹画境;以画写意,于尺幅之间叩生命价值,墨彩织就词心。《“画境”与“词心”》一书,着眼于“传承”与“通变”,将宋画与宋词放在历史的大背景和宋人心态的大环境中,解析它们的传承与革新,加深和丰富读者对宋代绘画与词乃至宋代文化的理解,为当下文学文艺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思路,是专业人士及文学文艺爱好者的品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