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品咂小吃中的悠长韵味 ——读《一食一味》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1-31访问次数:字号:[]

《一食一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本书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谈美食的系列散文。书里写着的一道道日常小吃,既融进了制作者的心意,还承载着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令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暖的乡野人情以及生活中蕴含的自然真趣。作者无意于写得深刻,从容闲适的笔触却每每让人品咂出生活本身的滋味。

  日常烟火的滋味,在许多作家的笔下,都有着异彩纷呈的清韵。而在众多描绘人间食味的作品中,笔者特别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他的语言朴素而地道,循着生活的调子,讲述身边的餐桌美味。《一食一味》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旦阅读便手不释卷了。

  汪曾祺先生写了许多谈美食的文章,而《一食一味》完整收录了他的美食系列散文。书中的每一道日常小吃,都是制作者情感灌注的体现。汪老的文章中不乏文人墨客的往来轶事,颇含生活趣味,同时,书中既有对千百年来社会文化的风情描述,又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热情和雅致追求的倾情体验。

  本书有54篇章节,其实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家常酒菜,四方食事,吃食与文学。家常酒菜是日常餐桌的菜肴,四方食事是汪老在不同地区品尝的特色美味,吃食与文学则是由饮食引申出来的文学联想。

  汪曾祺的文字有细腻的笔触、传神的描述和淡泊通透的态度,如话家常。例如,说到高邮咸鸭蛋好吃时这样写道,“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发干。待客时带壳切开,摆放盘间。想来真就是这样,我年少时,农村打场,东家帮西家的,到了饭口,定会有一盘带壳切开的咸鸭蛋,青是青,黄是黄,看着就流口水。要是平常食用,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挖”和“扎”字用得恰到好处,都是真实动作,极为鲜活。汪老对家乡高邮咸鸭蛋的简单介绍,让生活气息扑面而至,倍感可亲,使读者感受到他时时在心中荡漾的对故乡的情感。

  汪曾祺先生对美食的述说并不只是单纯介绍美食的做法,还有许多关于美食的典故搭配在文章中,详述其过往由来,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美食详述历史背景,传达着饮食文化的厚重,可谓开卷有益,好处多多。如木耳菜,入口有涩味且黏滑,感觉并不好吃,文中考证出,它是《十五从军征》中“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葵”,如此,历史与现实交汇,点染出蔬菜的时光之趣。又比如,书中引用《本草纲目·鳞部四》的记载,对乌鳢进行了详细介绍。黑鱼本名乌鳢,现在还有这么叫的,林斤澜在《矮凳桥风情》里写了乌鳢,有人看了以为这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古怪东西,其实只是黑鱼而已。书中引用的典籍不计其数,如此可见,汪曾祺先生对某一种食材的描述并非浮于表面,也通过典籍阐述开阔读者视野,让饮食的味感与文化知识相得益彰。

  柴米油盐的生活最是普通,汪曾祺先生能于这普通的生活里品味出不一样的趣味与态度,皆缘于他通过平凡的日常挖掘出食味的深度与广度。汪曾祺先生把餐桌上的一食一味与文化紧密结合,创造着属于他的饮食文化,读者亦可在书香氤氲中体味中华美食的渊源,感受生活的悠长韵味。

  陈裕(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