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从文物中领略中华饮馔风采 ——读《宴飨万年》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3-14访问次数:字号:[]

作者:王辉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2月

  本书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宴飨万年》一书以文物为抓手,以历史为经纬,依托丰富的史料和深邃的语言,生动呈现出中华饮食文化的雄阔版图。该书精选了从新石器时期至清朝的百余件文物,门类繁多、品式多样,既涵盖了博物馆馆藏的典型饮食器物,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食物遗存,传世文献或简牍帛书记载的饮食制度、食品清单、烹饪技法等,也有画像砖石、壁画、历代绘画作品等。作者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于层层递进中,逐步揭示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首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为了果腹,曾采野粟、猎猛兽,在与大自然的漫长博弈中,他们通过驯化和人工栽植等多种手段,逐渐掌握了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伴随着生产力和农牧业技术的提高,稻、粟、猪、牛、羊等开始源源不断地走向古人的餐桌。与此同时,随着冶金铸造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盛用食物的一些铸件,如金、银、铜、铁等金属器皿,亦步入璀璨的饮食世界当中。

  中华饮食文化绵长而厚重,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在其深长的历史积淀中,不仅包含了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制度,还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从远古走来的一众历史文物,就像一枚枚棱镜,以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默默述说着中华饮食的迁演递进之路。本书本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的宗旨,系统阐释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引导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味道,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从文物中发掘饮食文化的精深要义,赫然发现,许多重要词汇和用语都源自其中。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它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比如常见的饺子、包子、馒头、煎饼这些谷物面食,在其千年的传承中,不乏繁复多样的做法,这种创新的背后,往往蕴涵着较为深广的美食意蕴。作者尝试从面料的选用、馅料的搭配、式样的翻新等诸多方面,详解这些食物不为人知的文化内涵。此外,一些传承至今的美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亦有着不同的称谓,镌刻下鲜明的时代特色。以饺子为例,最初它叫“娇耳”,传说由东汉名医张仲景创制。在千年的演进中,小小的饺子先后经历了“混饨”“牢丸”“粉角”“角子”等多种叫法。尽管这些称呼迥异,也有着不同的指代,但以此作为食物样本,作者深入风俗、民情、思想发展等方面,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由此归结出历史文物与鲜香美食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书中,作者还用故事化的讲述,解析了豆蔻熟水、紫苏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古代饮品的时尚风味,并列举了诸多名人美食家,如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的美食趣闻,令人眼界大开。

  《宴飨万年》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诞生与流变,于一粥一饭的烟火馨香里,尽展中华饮馔的精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