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我是一只山雀,我懂得 ——读《一只山雀总会懂另一只山雀》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3-13访问次数:字号:[]

作者:申赋渔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

  旅居法国10年后,申赋渔回到故乡南京,住进当时已经残破不堪的郊外居所。他修整院落,看鸟、种花,本想过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日子,心里却被猫、鱼、树、鸟填得满满当当,也结识乡邻,遇见处境截然不同却同样生机勃勃的人们。本书收录了作者在此期间写作的32篇随笔及1篇引子,重新看见大时代下“一个一个人”的独特故事。

  当下,文学同质化是避免不了的现象,但附加作者独特的经历、独有的思想,文字就会各自芬芳。申赋渔的这本散文集就是一朵别致的小花。

  申赋渔现居地,是中国最普通的原生态小村庄。城市繁华无边,村庄却开始寂寞和颓败,但村里的动物、植物和其依附的泥土依然鲜活——精彩的世界是人营造出来的,不是它们的偏爱。本书从作者于法国回来、入住残破小屋起笔,写了修葺屋子的师傅们,村里稀少的村民,以及日常陪伴他的树、鸟和门前的小河。

  《石匠的花园》让我动容。石匠简直是民间雕塑家,他院子里的假山、石块、竹子的布局,都有自己的美学观点。当生活击败了梦想后,他黯然离开了村子,连院里的花儿“也没了开放的心思”。这样一位怀着美好信念的石匠,突然有一天再次回到他的老宅,手里捧着一盆蜡梅,仅仅因为想到院子里有个角落可以栽种。谁知愿望落空,只得将花送到“我”的院子,寻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读到这里,笔者感慨万千。谁没有过美好的追求,谁又没有被现实兜头浇过冷水?这位没有家,甚至生活的温饱都难以维系的石匠,心里保存的那一点审美意识,一定是他未来日子里的光亮。

  《他其实是个小孩》中的小孩,是作者的堂叔“跟斤儿”,是个“没头绪”的人。本篇文字不长,“老小孩”形象却生动地立于纸上。因为跟斤儿的存在,那个日渐衰败沉寂的村子,仍然生动、热闹。村民对他的态度多是夹杂着善意的宽容,在中国无数个小村子中,都有这样一名灵魂人物吧,他们是笑话的制造者,是话题的集中者,但他们的缺失能让一个村子变得冷清,让村里人变得失落。

  作者的文字很温和,没有华丽的修饰语,基本用白描方式叙述一切,可打动人心处时时出现。作者细腻的观察与情感,得益于心境慢下来,慢下来后,“不只是耳朵变得更灵敏,目光也会敏锐许多。”作者提到,父母对他年轻时逃离农村,中年后又回归农村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但他对自己的村屋非常满意。即便旅法10年,一想到在南京郊外有这么一座心仪的小宅,内心就非常安定。即使破败、荒凉也没有关系,那是他的精神寓所,他把自己的所有思想当作种子一样埋进了土里。

  申赋渔喜读庄子,书中多处渗透着庄子的思想。《蜘蛛与尘土》一文让笔者几欲落泪,那一只曾经结网的蜘蛛与作者日日相对,忽一阵风吹来,蜘蛛化为灰尘。笔者的惊讶不亚于当时的作者——在阅读文字中,笔者也与那只蜘蛛结下了某种缘分——或许,笔者就像那只蜘蛛一样,在别人的眼中,只是“沉默地活着的简单与平凡”。庄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书中蜘蛛的一生,也是我们的一生。

  人到中年,从思想到身体都希望有个平静的地方,以供岁月反刍。读着申赋渔的文字,对他所居的偏远村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每晚,在文字中,笔者沉静、思索,这也是笔者现在以至于未来人生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