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从经典中汲取中国精神力量 ——读《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4-02访问次数:字号:[]

 

《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编写:恒南书院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南怀瑾先生的书深入浅出,很容易读,若读进去会爱不释手;但也很难读,要了解其中的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定门槛。基于此,编者对先生的部分著述进行导读,以期帮助有心学习中国文化的读者,比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本书稿结构清晰,分为12个章节,从南怀瑾先生的生平说起,进而为其著述及对今日之意义勾勒出一个初步轮廓。

  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南怀瑾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多年的人生积淀,总结出许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在他看来,探讨这一真命题不能陷于空谈,而要把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都深深地融入其中。在深入领悟其博大精深之后,南怀瑾特别强调做学问要懂得应用,他把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内修外用”。意思是说,在增强品德修养的同时,还能努力做到对社会有所贡献。在本书中,南怀瑾阐释了几千年来东西方文化思想的演变路径,并指出,“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应建立在重建文化自信之上,整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找出一条康庄大道。”

  究竟应该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南怀瑾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首先应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有清醒认识,其次他还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独特的一点就在于它不单注重知识的累积,还关注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既关注个体的成长,也重视社会的和谐发展。重建文化自信,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既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也要葆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力求从容自在地对社会有所贡献。总之,历经风雨淘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流动的“血脉”,把个人、国家和整个世界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精神,铸就了“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宽厚品格。南怀瑾进一步指出,重建文化自信,还要认识到“对国家治理有完整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教训”。

  抚今追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就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文化治国”的重要性,并从人文角度提出了要从“礼义廉耻”等方面强化治国理政、提振民族信心。纵观历史,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尽管历经风雨、饱受磨难,但正是因为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才能不断走向自立自强。南怀瑾由此自豪地说:“思想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也只有抓住了灵魂,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他进一步升华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用心挖掘我们的文化宝藏,努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合创新,以此在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上,走出一条行稳致远的宽阔道路。

  历史如灯塔,指引人们前行。在本书的《论语别裁》等一系列重要篇章中,南怀瑾高度评价了孔子、老子、庄子等先贤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称赞他们用睿智深邃的思想深刻阐述了丰富的学说。孔子的“仁、礼”主张、天下为公的政治韬略、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大巧若拙等系列辩证思维,庄子的逍遥自在、旷达洒脱、物无贵贱、万物平等朴素哲学,不仅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动与有效传播,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读书悟道,其义自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浓缩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只要我们善于从名家名典中汲取丰厚的精神给养,就能在思想淬炼中领悟其精深要义,涵养和丰富精神世界,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