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微小的事物里有巨大的安宁 ——读《蟋蟀入我床下》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4-15访问次数:字号:[]

 

《蟋蟀入我床下》

作者:傅菲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而细致的野外观察中,把自然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创作的全新散文集。全书分五辑,40余篇散文诗意丛生,极富自然趣味。作者擅长从日常和平常入手,从生活的具体和层叠的烟火入手,深入事物的细理,刻写自然万物的风情、风度,传递自然、生命以及与生命发生的温暖情感,将人在自然中的惬意精准地呈现出来。

  傅菲的散文集《蟋蟀入我床下》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难以言表。这些天来,笔者走到哪里,心中都萦绕着书中散文的影子。

  很多时候,灵感总是突如其来。想要精准表达这部散文集以及作者散文的特点,还有笔者阅读后的感受,其实并不容易,但这忽然出现的灵感让笔者心生欢喜。

  傅菲的散文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凉、醒、痛。

  凉,意为悲凉,然而悲并非主导,只是凉的一小部分,再深入一些便是悲。若没有深入阅读,很难体会到其中悲凉的程度。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常常能够找到并进入适合的阅读节奏,舒缓、沉浸、安宁、浮现,看到文字背后的画卷和人生的种种。

  醒,对自然的呈现实则写人类生命的伦理。作家描写大地草木只是表象,读者认识、学习、呵护自然,不伤害自然,从鸟兽草木的生命中获得灵感,是一个“由外而内”启发、领悟、接受自然教化的过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难怪孔夫子说,“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痛,笔者认为这是优秀作家所能够承受的。与其说作者的生态文化散文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不如说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他的艰辛可想而知。一个人能吃多少苦,就能成就多大事。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是否真的热爱,是否真的拼命付出了。如果没有,就不要妄想硕果累累。与其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如说可能需要几分耕耘,才能有一点点收获,坚持才能看到希望。作者20年的走访,行走在饶北河、郑坊盆底、枫林村等地,才写出如此多脍炙人口的文字。笔者常常读完他的散文后觉得累了,想换一篇读,但却顿觉索然无味,于是又读他的散文。笔者常常有一种感受,在微小的事物中蕴藏着巨大的安宁,便会沉浸在他的描写中反复阅读,一句一句地品味,甚至逐字逐句地推敲,直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样的景色之中:

  “红光消失,云絮散开,雪绒花一样飘着……天空更加高阔,成拱形,罩了下来,风凉飕飕,吹得草叶簌簌作响。云絮被风纺织,一缕缕的线纱再一次被漂洗,洗得更白,水淋淋,一滴滴地滴下来,凝结在草叶上,晶莹剔透。遇见晚霞的人也将遇见星辰。天空完全空了,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瓦蓝色。”

  这段文字精彩地描绘了《夏夜星空》的开篇之美。我们眼中的夕阳画卷,绚烂夺目,斑斓多彩,令人心驰神往。即便是最后那一抹盛大的瓦蓝色,也会在读者心中长久地延续,引发无尽遐想。

  笔者个人情愿将傅菲的描写归结为“糖葫芦”式的,串联在一起,曼妙多姿。又不禁思考,在如此喧嚣的世界中,有多少人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色,感受到自然赋予生命的箴言和真谛呢?傅菲说,月亮上一次山,就切走了一天,月亮切走的,就不再属于我们。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傅菲的文字,表面宁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朱宜尧(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