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籍里追寻“工匠精神” ——读《齐物:中华考工要论》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4-29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齐物:中华考工要论》
作者:潘天波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本书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关系。
古往今来,从木匠鼻祖鲁班到“纸圣”蔡伦,从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到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工匠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严谨认真、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独特气质。《齐物:中华考工要论》聚焦《考工记》《髹饰录》《鲁班经》《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考工典》等文献典籍,让那些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工匠身影从典籍中走出来,呈现出穿越千年的匠心传承。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工科巨著,详细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6种行业与30个工种,内容涉及礼器、乐器、兵器、车辆、陶器、漆器等领域,还涵盖天文历法、生物分布、数学计算、物理学等准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本务使制造工艺精益求精的古代典籍,记载有“六齐之术”,即6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成分配比,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制记载。
《髹饰录》是明代漆工知识文本,其叙事内容隐含中华工匠精神。譬如“楷法第二”篇记载工匠髹漆之“六十四过”,反映了对技术品质的极致追求;髹漆之“二戒”,主张在制器形式与装饰上趋于实用;髹漆之“四失”,明确了工匠的职业价值标准;髹漆之“三病”,则对工匠的传道授业解惑提出了具体要求。据此,作者总结出工匠精神的四大核心指向:求精求美、朴素致用、诚信敬业、传道严谨。作者同时指出,只有将工匠精神置于工匠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认知与解读,才有益于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准确把握、科学传承及其社会性转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诗作文与工匠造物是具有同构性的,“道器、匠心、洗炼、铸造、雕藻、金针等工匠范式已然成为唐代诗学批评的工作方式。”据史料记载,唐代文学家司空图、张祜、崔融等都曾把一些与工匠制器有关的物象纳入诗学批评的话语中,实现了工匠文化与文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本书作者认为,唐代士人对待工匠的心理固然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的心理被大国情怀及文化制度冲淡,工匠文化自身的魅力也使文人乐于与其合作。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翻阅《齐物:中华考工要论》,沿着历史脉络溯源追流,眼前闪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他们凭借非凡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锻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荣光。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和发扬好这份沉淀千年的“匠心独运”,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任蓉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