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皆因“烟火” ——读《寻味》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4-30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刘学正(山东)
《寻味》
作者:林卫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本书不仅涵盖了作者在国内食游的足迹,更囊括了他全球行走的饮馔日记,生动呈现作者对食物的好奇、敬畏和“嘴大吃四方”的豪情。全书涵盖百余道佳肴,一百余张高清美食大图。作者带着读者走街串巷,时而置身于隐匿市井的道地老店,时而又回归温馨家宴,诗词歌赋、古籍文献信手拈来,在食物考古中寻找人间至味。
热爱生活的人,似乎对美食没有抵抗力,而当一位擅长写“吃”的作家与美食相遇,不仅使百般滋味掠过味蕾、酸甜苦辣溢满纸上,而且会还原出一幕幕抚慰人心的“烟火气”,赋予各地佳肴小吃以文化外延和持久生命力。
柚皮鱼肠、荞菜炒漕虾、香煎鲮鱼饼、红蟹拌竹篙粉、黑胡椒蟹、新加坡肉骨茶……《寻味》一书由“寻味中华”“寻味海外”“寻味《风味人间》”三个章节组成,百余道菜肴穿插在45篇随笔之间,深入浅出、包罗万象,可谓“色香味俱全”。“有时候你会发现,用文字回味美食,大脑皮层的多巴胺分泌速度,甚至超过享用时的状态。”这种将文字与饮食体验融为一体的内容自然而纯粹,生动阐述作者对美食以及其背后蕴含文化的敬畏。
作者认为,美食研究可以多维度、多风格、百花齐放,他尝试用一种更严谨的方式书写美食,尽量做到言之有理、理必有据。在《杭州的自然味道》一文中,作者惊讶于“萝卜干、笋片、青豆、清水,居然做出一锅一清二白、清鲜绝伦的汤水来”,细究之下,他发现食材别有乾坤,且不提鞭笋鲜得冒出泥土气息,仅萝卜干就非得三五年不能入菜,“这种复杂工艺制成的风脱水萝卜干,还要再装进陶坛里,让其自然发酵,静待一年后,萝卜干的颜色变黄,香气产生……再放置两三年,萝卜干颜色半黄半黑,香气浓郁。”这是杭州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杭州人愿意花这个时间,只为心中的美味。
食物,勾连起故乡与远方。“吃吃喝喝方面,我主张五湖四海,美食的边界,可以更模糊一些。”在《新加坡肉骨茶》一文中,作者描写了据传源自下南洋时期的肉骨茶,也就是排骨炖汤,福建口味的药香四溢,潮汕口味的则胡椒味浓厚。而提及胡椒,他展示了新加坡的一种中西合璧的食蟹方式,即用黑胡椒爆炒,其特殊的辣、香与青蟹的鲜、甜结合,浓郁刺激又不失螃蟹的清新。品尝罢,作者还不忘依托《续汉书》《新唐书》《岭表录异》等古籍,按图索骥,溯源胡椒、青蟹登陆中华餐桌的“古已有之”。
作者长期致力于对美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他感慨道:“美味的背后,是别人的四海为家。”书中写着,渔民的饭碗,就是浩瀚的海洋,向海洋“索取”,从来没有容易过。譬如,攀爬在风浪与绝壁之间采集佛手螺的老人,每一次出发都要冒着极大风险。所以,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要感恩为美食付出的所有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如此品味,才算值得。
探寻美味的足迹,穿梭于持续升腾的人间“烟火气”。《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该书序言中表示,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作者笔下具象的餐厅、厨师和菜肴,但实际上,他把自己关于食物的所有知识都集中到了一张餐桌上。那么,“品尝”这张特殊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从唇边、舌尖到肠胃,再到心头,情味比烟火味儿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