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济增长新动能 ——读《经济的兴衰》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5-21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经济的兴衰》
作者:郑荣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作者结合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观察、实践和总结,以及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对大量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以合肥、杭州、苏州、佛山、长沙等城市案例和国际城市发展案例以及经济学理论为依据,提炼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转型之路。
《经济的兴衰》一书聚焦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地缘经济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趋势与应对策略”“级差地租与城市增长动力”“产业转型方法与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海量数据和现有区域发展典型案例,寻找经济发展的痛点,并试图提出较具可行性的发展方案。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构建“国内大循环经济”的三大核心,“实现国内大循环经济,就必须厘清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从产业内部、三产之间、供需市场着手,优化资源,打破垄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针对产业内部循环,书中指出,在重塑产业链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强链”“补链”“延链”等手段。其中,“延链”的本质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此获得更高或更多利润来满足竞争需要。“延链”要在原有产业链上通过技术、资本、市场的优势前后拓展,避免长期陷入“微笑曲线”底部,一边向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突破,一边向市场环节和品牌价值突破。
在产业发展上,该书提出了三大维度,即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如果没有打下产业集聚的基础,那么产业集群就必须通过创新来驱动。”作者将两者形象地比喻为“两条腿走路”,一是做大做强细分产业规模,通过各种要素条件吸引相关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二是做大做强创新链,就像一粒种子脱离母本之后经过人工栽培成为一株小苗,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最终变成一片新的森林。产业集群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做强做大某一项产业,更是通过某一产业的精细化培育形成更多的创新链,然后通过创新链孵化出更多的产业链,如此循环,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发展源于创新,创新动力源于生态体系的支撑。那么,该如何构建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梳理苏州、合肥、深圳等地的成功经验,作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向去着手构建:一方面以人才、知识、技术、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等部门的价值定位及互动关系作为创新主体。基于此,作者还以“苏州模式”为案例,揭示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背后,其实有一条与科研齐头并进、与产业相互赋能的暗线,即以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为核心的技术孵化器。
此外,该书还提出了“走出樊笼,走向革新”的新经济学思维,作者表示,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樊笼,有时是来自历史存续与资源禀赋的限制,潜在压力往往使后来者不敢面对、不愿突破,有时是来自对增长模式的长期依赖……如何打破樊笼、实现自我革新,不仅是个体命运的重大命题,更是一座城市走向未来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点。
危机袭来时,机遇正悄然酝酿。正视困境,走出新路,必能迎来辉煌与强大。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有面对猎猎寒风或雷雨交加的时候,这是发展的周期,也是成长的代价,所以必须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因为前进是最好的退路。”
任蓉华(山东)